第二十三章 百家畅想 (第2/3页)
他根本没有任何问题。
“就叫钢城区吧,别称就叫钢铁煤都,它dú lì于各县之外,直接归我管理。”王君道毫不思考地道,这地方在后世,就叫钢城区,他自然懒得再用其他的名字。
“好,我会尽快将其建立起来的。”崔景略点点头道。
“嗯,到时候我会将第一兵工厂搬到钢城区来。”王君道又接着说道。他要想征战天下,一个兵工厂可不行,还需要第二个、第三个……直到第n个兵工厂建立,而且他知道,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
“我这就去准备。”崔景略点点就转身离去了,他是那种一旦决定了就会立刻去执行的人,绝不拖泥带水,这也正是王君道重用他的原因之一。
崔景略离去之后,王君道忍不住叹了口气,喃喃道:“人才还是太少了啊,看来我要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机构才行,人才离不开科技,科技离不开教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科教才可以兴国啊。”
王君道忽地想到,如今自己控制的这些区域,正好是从古到今文化氛围最浓郁的地区,文盲率远远低于其他地区,谁让这里是泰山脚下呢?谁让泰山那么有名呢?还有泰安西面的肥城,那在古代可是真正的君子之国啊。
想到这里,王君道忽地意识到,若在泰山脚下,以泰山之千古风采,直接建立军事学校,政治学校,将那些学识渊博却报国无门的人招进去苦修一番,让他们效忠于自己,那今后岂不是有用之不尽的人才?
还有,若是成立一个百家学院,开设百家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电子、天文、地理、文学等等学科全部容纳进去,同时召集在百科方面都有些造诣的人才进去苦修,那最多几年时间,自己岂不是有各种行业的大批量人才?而且还是都效忠于自己的人才,这多好啊?
而如果实行义务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读书识字,学习百家学术,那么全民文化水平那就能成倍成倍的提高,这是多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啊?
王君道有些庆幸自己选择的根据地是这从古到今文风盛行的泰山之下,而他的骨干起源于义和团,又将尚武之风彻底带进了这块膏腴之地,那么要不了多少时间,这块地区就将文风武风彻底倡行,呈现百家争鸣之势,那时候文化昌盛,国民勇武,何愁大事不成?
王君道忽然有种仰天长啸的豪迈感觉,他恨不得立刻就大干一场,重现汉唐盛世,重开百家学说,让汉文化彻底兴盛起来,他不喜欢中庸之道,那虽然是治理国家的良好手段,但却会让整个民族的文化慢慢僵化,失去进取之风。
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成了一家之言,如果没有相互批判,相互攻击,相互碰撞,那又如何能进步?
王君道知道,悠悠华夏,几千年历史,看似文化昌盛,事实上,自从秦朝之后,华夏文化就开始停滞不前了,不为其他,就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汉武帝之后的两千多年历史,纵观华夏,甚至没有提出一种新颖的有创造力的学说,全部都是在延续儒家的那一套东西,甚至到了后面,把儒家最初的很多东西都曲解掉了,变得面目全非。
王君道很清楚,儒家那一套学说,无论治国还是治军,都是剽窃了法家、兵家、墨家、纵横家、农家等学派的东西,若仅凭儒家那套礼仪之术,不要说治国治军,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