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84章、宋江来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84章、宋江来了 (第2/3页)

心一沉,改变了他的目的。

    吴用和宋江看宁采臣这么简单便变了脸sè,不由相视一笑,他们的意思很明白。这么没有城府的人好对付。以往是自己吓了自己了。

    在上山之前,一开始吴用是不同意宋江上山的,说了许多宁采臣的神奇。这是心已经害怕了。按他的意思,是不如另起山头。

    但是梁山由于有了宁采臣的大量注资,不仅兴旺更胜历史,名声、财势、兵力,这些都是任何一处山寨都比不了的。

    宋江舍不得放弃。一开始便起了谋夺粱山的心思,就这么不要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不是全都白费了吗?

    那些追随宋江的人更是说,这肯定是学究先生只顾着自己过好日子,而忘了哥哥的大义。

    这样一来,反倒逼得吴用同意。“哥哥非要上山,必须得师出有名。这名不求盖过宁采臣这人,至少也不能差了。”

    “学究以为当如何做?”

    宋江这一问,问出了历史上宋江上有名的“师出有名”。

    宋江这个人的战略眼光,或者说是野心。是王伦、晁盖这样的梁山一把手比不了的。他被发配到浔阳江的时候,喝了酒在墙上题了反诗:“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俗话说酒后吐真言,在他情绪特别jī动的时候,把他内心最〖真〗实的东西呈现出来了。就身份来说他也只是一个郓城县的小吏,而王伦和晁盖都是中产阶级地主,他们一样对自己这样的社会身份不认同。但他与两位“前任”的区别在于,他对于梁山的未来有更长远的打算。这就是晁盖和王伦跟宋江最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王伦与晁盖二人想的最多只是占山为王。而宋江从一上山,就想着梁山最终的方向和目标。

    这也是吴用看中他的原因。所以在宋江上梁山。吴用是出了大力的,哪怕会因此得罪宁采臣。

    吴用说:“从古至今的义者。从‘陈胜王’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再到‘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师出有名都重中其重。汉末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是这个道理。刘备用汉室宗亲的身份来兴复汉室一样都是这个道理,目的只有一条。就是让自己的所有行动都天经地义。而这一点王伦和晁盖二人,没做过,甚至没有想过。这就是哥哥的机会。”

    “可是怎么做?”宋江本身也是懂得名声的重要xìng的。他怎么说都是个文人,自然不可能不知。

    这时李逵嚷嚷道:“学究先生,你是个啥意思,难不成是要咱们绑了皇帝老儿,逼那个官就犯?这官儿也真是,好好的官不做。做什么寨主?”

    李逵是直肠子,没有那么多的huāhuā肠子。吴用解释了这么多,他是一句没听明白。他只知道宁采臣是个官,还是个很厉害的官,比宋江哥哥都厉害,这上了山哥哥就做不了主了。

    本来在李逵看来,既然这山上有主了,再找一个好了,可是宋江哥哥不同意,也就帮着出主意。而在他看来,宁采臣是官,那么能管住宁采臣的自然就是皇帝老儿了。没什么不对。

    “铁牛,休得胡言乱语!”不过李逵的话却jī怒了宋江。

    宋代有一个官职叫“保义郎”品级不太高,但很尊贵。皇上微服出行时,让别人称呼自己为“保义郎”。宋江的绰号为“呼保义”意思是宋江对皇上的无比忠诚。《水浒传》第九十回写宋江征辽功成后“加宋江为保义郎”可谓得偿所愿。而在水浒传里,宋江多次提出要保住梁山“替天行道”的意义,知道快死也记在心中(杀李逵)。

    由此可见李逵的主意有多臭了。

    可是李逵就偏偏听他的,他一发火,李逵就像个鹌鹑一样,不出声了。

    这一点上还真有些像汉末的刘备,刘备一出声,张飞同样变鹌鹑。

    但是宋江与刘备不同的是,兄弟死了,他会一怒发兵报仇,哪怕明知道这与他的战略不符,明知道可能会因此灭国。而宋江却是送自己人去死。这与刘备的不追随自己,也不杀,宋江的义显然是存了更多的利用,而非真的讲义气。

    义气不过是他的伪装,为了出人投地的伪装。这和后世一些办公室职员每月请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