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88章、揣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88章、揣摩 (第3/3页)

今官家对美的追求,更是近乎苛刻。宁采臣的长相却让三人不断点头,有了点他头名的念头。

    这长相,点了头名,也不会因长相而被刷下。他们自然心中有数。

    他们不想惊动宁采臣,但是宁采臣又岂会发现不了他们。以宁采臣现在的耳聪目明,百米之外,他便发现了他们要过来。那么急促的脚步声,想不注意都难。

    只是要抬头吗?

    恍惚间宁采臣似乎记起,昨夜他忘记在脸显现幻道了。

    这判笔可勾阳人生死,但也不是随便勾的,有功加寿,有过减寿。以徐海的作为,宁采臣以为他死定了,也就不浪费精神力,以本来面目对他。

    只是谁又能想到,一场杭州大瘟,他这动口的比自己这出钱出力的功德还大。这便是官与民的差别。民,只能一件件去做,一个个去救;官,却是一张口,便是一大片地方的百姓同时改变。

    现在的问题是,自己要不要抬头?

    宁采臣边思考着,边手中煮起了茶具。

    他的卷子是做完了的,那么简单的几个字,也没有检查的必要。而且他相信自己给的答案就是后世的最佳答案。

    这幅画他虽然没有见过,但是他却听过。

    《深山藏古寺》,构思更是令人叫绝。画面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这也是实中存虚。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

    有错吗?没有。无论是道理,还是历史记载,都确实无误。那还检查什么。

    可是也不能就这么闲着!煮煮茶,打发打发时间,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这一切落在一开始便往那方面判断的人眼中,立即变得与众不同。

    这是煮茶?真的是煮茶。

    宋徽宗现在还年轻,所以他的茶艺还不是那么出名,与成功编著了《茶论》后,更加不能相提并论。

    但是只要是他身边的人无不知道当今官家喜茶,为此甚至派出宦者外出学茶。现在他身边叫黄锦的太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皇帝尚且评茶论具,群臣也就趋之若骛,一时间,王公贵族、文人雅士纷纷效仿,以烹茶品茗为时尚,而且挖空心思地弄出花样来品茶、煮茶、论茶,甚至是斗茶。

    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迎合意。不过在没有《大观茶论》,这本赵佶以帝王之尊,编著的茶经面世前。谁也不知道自己煮茶饮茶的手段是否入得了官家的手眼。

    现在好了。天幸送宁采臣这士子来,熟知意的他,一定极懂官家的饮茶之道。

    所以,他们不仅忘了来意,更是极认真地看着宁采臣,以图偷师学艺。

    偷师学艺?太过了?

    过?

    如果你试试领导找你喝茶,并且领导还亲自为你倒茶水,你双手捧过,还没喝。领导便皱眉摇头的走了。

    只要是有类似的经历,便能体会出他们现在的心情了。

    作为士子不会喝茶,在本朝绝对是极丢人的事。对官员,则是能不能再进一步的问题了。特别是他们这类吃过官家亲手茶的。

    宁采臣不想理他们,只能把极大的心力放在茶。

    他回忆着黄锦煮茶的全部过程,那种行云流水是极美的。

    只看他的动作,三位主考便眼前一亮。无不在心中呐喊这是宫中茶!黄锦煮茶,他们也是见过,根本就一模一样。绝对要看好了记住了。

    茶,刚煮出来,宁采臣便倒了。不是茶不好,而是眼界开阔之后,他觉得黄锦的手法有着做作,与媚。实在比不粉衣的手法。那么清灵与飘逸,才是无拘无束的神他中茶。

    在三位主考官想问问他,这么好的茶,他为什么倒了时。宁采臣又动了。

    同样的动作,同样的煮茶,却不仅仅是行云流水。

    具体是什么?他们说不来。他们只觉得自己离了考场,飘云端,三五好坐而论茶,无拘无束,放荡得有如魏晋名士一般。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