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87章、马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87章、马屁 (第2/3页)

  好吧!再把旧卷子收走,重新发这卷子。看看这新卷子吧!昨儿是诗做画,现在是画做诗。

    不愧是官家,这字这画真是玩得绝了。都用到科举上了,还不叫绝吗?除了赵官家,这样的玩法,哪个玩的起。

    他们这样看,宁采臣却不这样想。打开新考题。

    一幅画。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

    这是什么?古代版的看图做文吗?

    后世这类看图考文,宁采臣是考惯了的。看到这样的考法,反倒是有一种亲切感。

    只是可惜不是限制多少字写文,而是写诗。

    否则他真想让后世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提早出现在这世上。

    写和尚挑水的诗啊!

    这头高便那头低,片木能平桶面漪。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日月臂东西。汲前古镜人留影,行后征鸿爪印泥……

    这首诗可是极少见的描写人挑水的诗句。更妙的是颔联“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日月臂东西”,不但对得工整、巧妙,而且比喻十分新奇。将水桶比作“乾坤”,好象肩上担的是万里河山;将摇摆的双臂比作日月星辰在天空中按照各自的轨迹运行,读来妙趣横生。

    再加上这考题为官家所出,这诗就更合适了。“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日月臂东西”,这样的诗句,除了当今官家,别人敢挑吗?

    毕竟这诗本身便有拍马屁的嫌疑。

    李白有句“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颂的是皇帝西巡,这里拿来为已用,化作两句,宁采臣是满意的。

    这样的诗本就极少,而能揉入先人,拍得不着痕迹,就更少了。最妙的是,拍了,却还能让读者知道。

    这可是大宋,有不知道李白的吗?更不用说赵官家这个文艺皇帝了。

    虽然拍马屁不好,但是这么好的机会,如果真的要放弃,那才是傻蛋!而宁采臣恐怕真的要放弃了。

    三位主考在卷子发下,便关注着宁采臣。

    是,裱糊的名字,他们是看不到宁采臣的名字,但是他们还是有办法上一场的考卷是从哪个考监收上来的。

    宁采臣上一幅实在是出彩得很,不是他有官家的牌子进的场,他们都想照葫芦画瓢,帮自己子侄们也画上这么几只蝴蝶。

    可是什么叫出彩?独一无二才叫出彩。

    一个考场有两个都不叫。

    涂了宁采臣的卷子?官家的牌子在那,谁敢。

    新的考题一出,他们便寄希望于宁采臣了,希望他再接再励,再次出彩。

    宁采臣的诗一写出来,便有人报给他们知道。

    文人是很恐怖的,只要能青史留名,什么规矩他们都敢碰,都敢改。

    所以宁采臣还没有落笔,这本该是裱名之后,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的诗,他们现在就知道了。

    “好!好极!妙极!”三位主考都称得上饱学之士,礼部侍郎、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哪一个没读过李太白的诗。

    读遍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这可不是说假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