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捡漏(中) (第2/3页)
入沉思,从他那恋恋不舍的眼神,以及那几次yù言又止的行为上看,这个家伙不是真正喜欢这幅画想买的,就是演技一流的托。
“唉,算了!”思考了近五分钟,老研究员最终还是长叹一声,放弃了。不过他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站回人群中继续观看。
连续三个藏家放弃了,这之前也许还有更多的藏家在鉴定之后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所以在那个老研究员退出来后,摊位面前有一瞬间成为了真空。
秦炎宗站在附近,他其实也很想上前去鉴赏一番,不过这周围藏友这么多,自己来得比较晚,总应该先来后到。
不过他懂规矩,并不代表大小姐懂规矩,就在那一瞬间的真空里,大小姐猛地一拉秦炎宗,直接将他拉到了那幅画前。
“能让我们也看看吗?”大小姐带着笑脸,用甜甜的声音问着摊主,然后扭过头去对着后面围观的藏友们说道:“大家不好意思了!”
一个二十多岁的漂亮姑娘,外加一个不到三十岁的男人,这样的毛孩子十有仈jiǔ是凑热闹看一下就离开的,和潜在买主基本上无关。而且看那男人一身的地摊货,全身上下都不值一百块,能拿得出20万嘛。
络腮胡摊主的脸sè不大好看,本想拒绝,但一来周围的其他藏友都没有出来反对的,二来看这漂亮姑娘一身名牌,气质也不凡,也许真会脑充血买下自己的画呢。基于这两个原因,摊主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同意两人的“插队”行为。
蹲在那幅画面前,秦炎宗浑身的气质立刻一变,从一个毫不起眼的普通人变成了一个气质非凡、严谨专注的学者,一下子就融入了对那幅画的鉴赏之中。
近距离接触这幅画时和站在旁边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那时候是旁观者,现在是亲身参与的当事人,所有的细节似乎都被无穷的放大了。
秦炎宗是跟着爷爷学造假出身,所以鉴定一件东西他先会从物品的材料开始鉴定。此画是绢画,细细的观察着画上的绢丝,觉得看不太清楚,又从摊主手里借来了放大镜。
在书画鉴定中,纸和绢对于书画的断代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礁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
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这种双丝绢的经线是每两根丝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明代的绢总的看来也是比较粗糙。明代早中期有一种质量较低较稀薄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