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章到上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八章到上海 (第2/3页)

宿下来之后,阎立带着谢维恒和几个人接上了头,然后二人就开始在上海大肆采购各种药品、电子零件以及其他物资。

    淞沪会战正在激烈进行,整个上海人心惶惶,有许多店家为了避祸急于将货物脱手,在短短的时间内,阎立和谢维恒还真的用低价采购了不少紧俏物资。不过他们在这个过程里也遇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语言不通。

    上海市中心区绝大部分地区原属于松江府上海县,因此老上海话是吴语的一种。1843年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大量移民纷纷迁入,各路移民的语言对上海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迁移进来的宁波人数量多、有地位,因此上海话受宁波话的影响最重,比如上海话的第一人称“阿拉”就来自宁波话。

    谢维恒和阎立来自北方,对于这种吴侬软语基本上听不懂,但是这也没有难倒有文化的他们。为了便于交流,一开始他们用笔将所需采购物资的名称写在纸上再交给对方店员,这也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是几天以后,随着上级给的收购清单越来越长,使用纸上书写的方式明显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语言的障碍已经成了一个严重问题。最后谢维恒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建议阎立雇佣了一个正在休暑假的中学生来帮忙采购。

    这个中学生倒是很快就找到了,他就是谢维恒他们所住宿的这间小旅馆老板的儿子。

    这个被雇佣的中学生名叫袁汉俊,他今年十五岁,现在刚好初中毕业放假在家。淞沪会战正在激烈进行,袁汉俊的父母怕小孩子乱跑有危险,因此安排他在小旅馆里给父母帮忙。袁汉俊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年,他手脚勤快并且办事热情有条理,因此阎立一眼就看中了这个身穿学生服的少年。

    西安事变以后,经历过艰苦长征到达陕北的西北红军正式改编为国名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中国**的军队终于取得了合法地位。现在正是国共合作时期,第十八集团军在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都设有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