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六章 奋进 (第3/3页)
地笑了笑,道:
“粮票只能去食堂换取做熟的食物,想要囤粮就换干饼,能放好几日。现在天冷没事,天热起来也放不了太久。其实这样也好,真要是换稻谷麦子那些,回去还费柴火,你是能自己出去砍柴?还是买得起柴火煤炭?”
劳工依然忧心忡忡,他们以前也是遇过灾的:“万一到时候粮商又乱抬粮价,食堂跟着涨价……”
闲汉正要随口回一句,余光瞥见某何姓吏员的身影,语气一肃,提声道:“这你就甭担心了!知道现在歆州城里掌管米市的是谁吗?是沈大掌柜!”
又十分做作地朝景庆公所的方向拱了拱手:“那是温坊长的亲舅舅!别的地方不敢保证,但咱们景星坊,粮价不可能乱!”
刚刚从这里经过的何大撇撇嘴:浮夸!太浮夸了!
还“咱们”,你是这里的住户吗?
莫非,身住外面,心在这儿?
也不是不行。
这些闲汉只要不坏坊里的规矩,他一般也不怎么管。
但何大自己也是街溜子出身,很清楚这帮人有多不安分,所以必须盯紧了,每日都要巡查几次。
他们老何家眼瞅着就要起来了,谁坏他前程,他跟谁拼命!
不远处,那闲汉见到何大走远之后,才继续正常跟同街坊的劳工们唠嗑,告知他们这里的规矩。
稍作休息之后,那闲汉又带劳工们去大食堂旁边的杂货铺。
“粮票可以攒一攒,这里能买到不少东西。”他说。
劳工们在这里买的最多的就是凉水壶和食盒。
在景星坊的食堂,用粮票购买食物,有一些品类是赠送热水的。所以许多劳工在积攒粮票之后就去买一个大肚的陶水壶,能带回去给家里人喝。
大疫期间,他们也知道不能乱喝生水。
但柴火贵啊!
外出砍柴又危险,歆州城近处都被砍完了。煤炭他们也烧不起,以前只能抱着侥幸心理去喝生水。
现在买饼送热水,烧过的水安全,他们当然高兴,那陶水壶攒一攒粮票,也能买得起,全家都能用。
还有食盒,更方便他们带食物回家。
新来的劳工们跟着闲汉转一圈,心里就有了打算。
人一旦有了目标和希望,精神状态都提振几个级别!
闲汉看看左右,低声对同街坊的劳工们说:
“货铺大部分物件都是从隔壁庆云坊的窑烧出来的。有时候烧出一些残次瑕疵品,不回收的,就会低价售卖。”
劳工们精神一振。
“哪儿呢?在哪儿卖?”
只要不影响主体功用,次品他们很愿意买的!
闲汉嗤笑一声:“想啥美事呢,现在大家什么都缺,消息灵通的早就分完了,根本运不到货铺!”
他神神秘秘道:“不过,看在同街坊的份儿上,你们如果需要的话,我想办法帮你们弄点。”
他有个拜把子兄弟,认识庆云坊的于二哥,说是过段时间能帮忙弄点货。
都是街坊邻居他也不赚多的,就只赚点零用。
劳工们自然是连连道谢。工钱能省一点就省一点,如果有渠道买到次品,当然更高兴。
闲汉面对大家的感激和奉承,非常得意,只是货还没拿到,也不好表现得太张扬。
“咳,那边还有个精品货铺,不过不是咱们能消费得起的,都是官爷和贵人们去买。”
杂货铺不远处,还有一家精品店,不过他们只在外面瞧了眼,不敢进去。万一不小心碰坏了,他们赔不起。
庆云坊。
于二正在写工作汇报。
他不像何大和陶三成天在公所晃悠,他住庆云坊,不能经常在温故面前刷脸,但非常明智地用工作成绩刷存在感。
窑炉出来的次品货物,能让他摸清一些信息。
赵家在外也有烧陶瓷的大窑,但是那些窑炉出来的次品,首先供应的是外城区的军坊,那是赵家的底气。
秋冬两季过去,外面的军坊又增添了不少兵马,暂时是没有多余货物供应内城区民众的。
如今什么都紧缺,对于底层民众和兵卒们而言,锅碗瓢盆这些日常需要的物件,即便是次品,也是宝贵的私财。
庆云坊窑炉出来的次品,于二用它们来探路,搭建消息网络。
市井小民们接收到的信息非常局限,但同样的,为了生存,他们也可以非常敏锐。
大疫乱世,能活到现在的人,不可能不敏锐!
别人怎么样,于二不关心,但如果有不利于他们坊长的动静……哼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