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九十三章 太子新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九十三章 太子新诏 (第2/3页)

化人心。使万民知君臣之礼,明贵贱有别,移风易俗。于京城专置孔子庙堂,以孔子为先圣。重整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议论经史,校定籍,分类编定,考核本源。

    十四、盛开科举,使读经习文之人,奋发进。而天下才俊,俱可罗入庙堂。

    十五、大兴音乐。令太常少卿酌南北之调,考以古音,编定《大唐雅乐》,宣扬大唐文治武功,陶冶人心。

    十六、修定礼仪,论等级,讲尊卑。第宅、车马、婚嫁、丧葬、祭祠及至服饰鞋帽,俱严加规定,各有差别,不准僭越。

    十七、定学制,以国子监为最高学府,下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学、算学等等,专录官家子弟入学,养才益国。州、县二学,准百姓子弟入读,考试合格者,可升入国子监,亦可候补为官,称之为“乡贡”。

    十八、编纂史、酌古鉴今,明知是非。着礼部、秘省、中省会同太史令共负其责。

    诏令发出以后李世民兴奋不已,对近侍之人言道:“古时帝王,以一人之力治天下,纵天才超绝,亦有不周之处,难克始终。现在我大唐君臣同心,有若鱼水,互相切磋、共理天下,何愁不致大治。”

    为了将朝事尽量经过公议,减少失误,李世民苦思之下,又定出“五花判事”之例――

    天子诏令向由中省发出,省中置中舍人六名,分别与尚省吏、兵、民、刑、礼、工六部相对应。平时军国政事的决定俱由中舍人起草,事连吏部者,即以与吏部相对应的中舍人起草,以此类推。但其余五位中舍人也必须逐个审核诏令,署姓名花押,故谓之“五花判事”。然后中舍人再将诏令交付中省长官中令,中侍郎核定,转至门下省。门下省黄门侍郎、给事中等人根据律法,纠查是否有违法之处,如不合法,则负责驳正。只有当一切手续都完备之后,皇诏令才可交由尚省各部执行。

    这样一来,将来皇帝的每一道诏令,都有十数位精明干练的官员议论核定,自是极少有失误之事。

    新人新气象,新皇帝还没有登基,就使朝中政令畅通,风气肃然,人人感奋,不敢玩忽推诿。而至宰相御史,下至县官小吏,平头百姓都称赞新太子英明神武。

    太极宫,朝露殿里李渊正呆坐在矮几后面。

    “皇,臣妾给您跳个舞解解闷!”张婕妤轻声道。

    “不,不”李渊连声制止道。

    李渊现在不知道为什么,一看见尹德妃和张婕妤就会想起建成和元吉来。

    李渊再也不想自寻烦恼,只愿马就安安静静地做一个“安养尊荣”的太皇。

    “安达,你给朕念念皇祖的《道德经渊说道。他已经越来越深信不疑――千余年前写出了《道德经》的那位圣人李耳老子,必定是李氏远祖。李氏能得天下,血统的高贵,重要的原因。李渊更相信,他只要多听“皇祖”的《道德经》,便能感动高高居于三十三重大赤天的“皇祖”,让他“白日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