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第一险关 (第2/3页)
射萧瑀升任尚书左仆射,原中书令封德彝升任尚书右仆射,太子詹事宇文士及任中书令,太子右庶子房玄龄任中书令,兼领吏部尚书,太子右庶子高士廉守侍中,太子左庶子杜如晦出任尚书省兵部尚书。撤销五月廿六日上敕,废河东道大行台,免去赵王李孝恭河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职务。
武德九年六月十三日,尚书省敕,废天策上将府建制,原天策府从署除弘文馆外,尽行裁撤。次日,再发上敕,改封原赵郡王李孝恭为河间郡王,改封原任城郡王李道宗为江夏郡王。
在此期间,尚书省连发数道省文,行文山东道行台尚书令并州都督李世勣,要求他将原楚王府长史,现山东行台尚书右仆射王小胡“执归长安待罪”。
显德殿上房玄龄侃侃而谈道:“为保持朝局稳定,三省九卿均不做大的更动,这是定计,殿下虽不尽满意,却也不能急在这一时。还是等平了李承明以后再做打算的好。”
“那外郡州县的官员呢?”李世民点头问道。
房玄龄答:“是,外官此刻尤其动不得。”
李世民道:“内乱在即,外面带兵的武将,一动不如一静,这些我都虑及了的,我没准备放一个外任武官,可为什么连文官也不能动?”
房玄龄叹了一口气:“臣这些日一直在留意尚书省的抄报,今年南方北方的大旱已成定局。此刻更换地方州郡官员,新人经验不足,又对辖地所知甚少,民生经济正在凋零之时,实在没有时间等他们慢慢摸索熟悉;故吏虽然守旧,毕竟是熟手,大灾之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臣担心的是,一地外官施政不当,遭殃的只是姓,若是朝廷用人失当,遭殃的便是天下黎民了。换上去的新人若是不中用,不仅救民赈灾的事情办不好,就是明年的春耕恐怕都要耽搁了,一年的灾只怕就要变成两年。太子初秉大政,不宜有大的失政,臣以为,即使要换,也要等到明年秋粮下来以后再说,且应一道一道地换,两个月换一道,走一步看看,谨慎些好”
李世民初时神情淡漠,到后来愈听愈是认真,一边听一边用手指轻轻叩击着案子,谓然叹道:“看来把你放在中书省是错用了。这些话,萧瑀和封德彝日日都来东宫,却是从来也未听他们说过。大灾的事情我倒听他们说过,征询他们对地方用人的意见,他们就见不及此。这样看来裴寂虽然老朽糊涂,在这方面到底比他们略强一些。看来尚书省确实还要有一个实心任事心明眼亮的人来坐镇”
房玄龄谦逊道:“殿下言重了,臣职在吏部,吏情关乎民情,想得多一些原是应该的。”
李世民点了点头:“吏情关乎民情,说得好。就依你的主意办,内外官员暂时不做调动,先把眼前这场大战应付过去再说。”
房玄龄又躬了一躬,略带笑容道:“殿下英明,臣告退”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地方上的事情,玄龄还要多加留心才是。”
房玄龄应了一声“是”,缓缓退了出去。
“殿下,李承明已经占据潼关,并且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