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棋士之京师派 (第3/3页)
曰林符卿,老游公卿间,见百龄年少,意轻之。一rì,诸公卿会饮。林君谓百龄曰:“吾与若,同游京师,未尝一争道角技,即请先生何所用吾与若耶!今愿毕其所长,博诸先生欢。”诸公卿皆曰:“诺。”遂争出注,约百缗。百龄固谢不敢,林君益骄,益强之。逐对弈。枰未半,林君面颈发赤热,而百龄信手以应,旁若无人。凡三战,林君三北。诸公卿哗然曰:“林君向固称霸,今得过生,乃夺之矣!”复皆大笑,于是百龄棋品遂第一,名噪京师。
弈坛如江湖,从来就是这般无情。江山代有才人出,不过,到清代,随着经济取代政治,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主宰着围棋的流向,江南逐渐成为围棋活动的中心。京师的围棋,反而rì渐没落了。
民国时,běi jīng棋坛又热闹起来。其中段祺瑞府上,就曾招致了一大批棋手,包括少年时的吴清源。民国时的běi jīng,既有本土的名手,如汪云峰、雷溥华、王幼宸、金亚贤、崔云趾等,也有由外地一度迁居běi jīng的,如顾水如、刘棣怀、过惕生。这些外籍棋手,都曾执棋坛牛耳,遂有“南王(子晏)北顾”、“南刘北过”等等之说。良好的围棋氛围,也为后起棋手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吴清源先生就曾在回忆录中谈到在“海丰轩”茶楼与顾水如、汪云峰、刘棣怀等名手讨教的经历。吴清源十三、四岁即已称雄běi jīng弈坛,除了个人的天才,也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那片丰厚的围棋土壤。当吴先生在90岁的高龄,重回故都,拍摄以其个人经历为主题的电影,回首来时路,恐怕也会是感慨万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