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七章 沙口镇大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十七章 沙口镇大捷 (第2/3页)

要在围歼李承渥集团前拿下韶州。因此,为了防止李承渥因韶州陷落而就此退兵,回保番禺,杨新便想到了这招示弱佯败、诱敌深入的计策。

    建隆年阴历五月初二,唐潮派信使告之杨新,北集群已部署到位,可以收网了。得到唐潮的消息,早已等候多时的杨新立即开始行动,当日便对韶州城发起猛攻,两个时辰之内便尽歼守敌、夺取城池。

    若是放在开战之初,韶州城破的消息很可能会令领兵出征时便已心生惧意的李承渥马上撤军,回番禺固守。可在取得了沙口镇“大捷”之后,李大都统的自信心已然恢复,觉得世间所传周军、特别是“飞龙军”强悍无朋、天下第一,只怕更多的是周军的自我标榜,是为了令其他势力惧怕自己而进行的一种夸大宣传,算不得数。是以,当周军攻占韶州的消息传来后,李承渥不但没有退兵,反而下令麾下大军加速前进,务必要在一日之内赶到韶州城下,以免对方见自己这边势大而逃跑。

    建隆年阴历五月初三午前,李承渥兵临韶州城。不过,与其当初预测的相反,周军既没有因为南汉军人多势众而逃跑,亦没有缩入城内据城死守,反而放弃城池之利,于韶州城南扎营列阵,看意思是想与南汉军正面抗衡,堂堂正正的打一仗。

    虽说周军的表现有些出乎自己的意料,但倚仗着“沙口镇大捷”以及己方将近五比一的兵力优势,李承渥心并无丝毫惧意。他一面命麾下大军在周军对面安营扎寨,一面派出使者前往周军大营去劝周军投降,以免双方真打起来,周军落得一个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劝降自然不会成功,早就将李承渥及其麾下十万大军当成自己盘餐的杨新对于站在那里慷慨陈词,正竭力劝说自己投降的南汉军使者连看都懒得看一眼,便一挥手,示意亲卫将其拉出去,剥光衣服挂在旗杆上示众——“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规矩杨新还是很赞成的,所以对这位所谓的“劝降”使者并未下死手。

    虽说双方大营隔着一段距离,但旗杆高大,再加上被挂在上面的南汉军使者不停的挣扎,所以南汉军在营外巡弋的游骑斥候很快就发现了这边的情况,并立即报告给了李承渥。

    得到报告的李承渥自然是勃然大怒,一面怒斥周军是“给脸不要脸、敬酒不吃吃罚酒”,一面下令全军整队,准备一鼓作气将周军杀个片甲不留。

    双方正面对抗,周军又没有据城而守,在李承渥看来,这正是自己手下那支冲击力强大,自成立以来几乎从未尝过败迹的象兵发威的好机会。是以,待己方大军列阵完毕,李承渥便一声令下,命象兵出击。

    随着将令传下,五千南汉象兵越阵而出,人喊象吼的向周军阵列冲去。

    尽管在开战之前便已经从上司和长官那里得知南汉军有所谓的象兵,并且在战前集训时,粤桂作战前敌指挥部也曾专门请来训象师进行过展示,让大家对大象有所认识。可几头由训象师牵领,温顺而服从的从自己面前走过的人工训养大象,与由五百头嘶嚎怒吼,向自己迅猛奔来,连脚下大地都随着它们的奔跑而剧烈震动的大象组成的象群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有着天壤之别的。是以,面对汹汹而来的南汉象阵,要说周军兵士个个不以为然、无所畏惧绝对是在自欺欺人。不过,害怕归害怕、胆怯归胆怯,但长期以来的训练所形成的那种对军纪的遵守、对长官命令的服从,以及身体在战斗开始后那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令近两万周军虽不乏面露畏色、两股战栗的兵士,却无一人后退,更无一人逃跑。

    一百到两百米是“飞龙军”步兵装备的“五五式”步枪的最佳射击范围,精度高、杀伤力大,而在这个距离上,站在军阵前排的周军士兵却已经能够看清狂奔而来的大象那如蒲扇般张起的耳朵甚至是血红的双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