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孟昶的无奈选择 (第2/3页)
能成为现实。
作为一名在朝并未身处要职、掌握实权的老将,石奉頵不知道的是,其实早在周军伐蜀之初,孟昶便已下旨命各地军州赴京勤王,可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这些地方兵马连个影都没有见到。否则的话,他的主上又何需出重金于成都城内招募悍勇敢战之士从军,临时组织起一帮乌合之众去增援利州、剑门,以至闹出旗帜倒悬这样的丑事笑话来。
说起来,成都东面和北面的军州不来赴援或许还可以解释其处在周军进军路线之上,不敢稍离戍地,以免被周军所乘。可那些西面和南面的军州并不在周军的进军路线之上,甚至相距甚远,却同样未派一兵一卒前来勤王,就只能解释为那些个节度使、刺史们根本无意赴京救主,而是一心一意的保存实力,以便在周军取得胜利后,可以据此向周主卖一个好价钱,保住自己的官职爵位、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这也是唐季以来,任凭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的皇帝们你方唱罢你登场,各地节度使和刺史们却能一直稳坐钓鱼台,永远居于不败之地的原因之所在。至于他们会不会受到后周那些个被削藩夺权的藩镇节度同样的待遇,那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毕竟,后周朝廷此前削夺的主要是原地区藩镇节度之权,而对新占的江西道(南唐)之地的节度使却并没有像对待原之地节度使那样逼到死地,至少还网开一面,允许他们留在本镇驻地,不必赴京述职。
尽管通过之前后周朝廷在处理各地藩镇节度使时的手段来看,孟昶并不认为蜀地的那些个节度使和刺史们会得到比他们在原或者江西道(南唐)的“同行”们更好的下场,但那些都是后话。如今,他自己大难临头,灾祸就在眼前,远比手下的那些节度使和刺史更危急、更紧迫,指望还对自己未来抱有幻想的他们来救援自己显然是不现实的。
是以,沉默半晌之后,孟昶长叹一声,有些灰心丧气,又有些忿懑不平的说道:“朕固然知晓其利害。只是,先帝与朕父二人以高官厚禄、锦衣玉食养士四十年,如今一旦外敌来犯,诸军州封疆之吏却不能为朕排忧解难。虽多次征召,西南诸军州竟无一人领兵来援。目下朕纵然有心坚壁清野,又有何人肯效死守城,护卫我大蜀之安危呀!”
孟昶所言令方才提议的石奉頵不由一窒,他没有想到地方各军州节度使、刺史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为了自己的前途地位,竟会如此绝情、如此自私自利。在知道这一情形之前,石奉頵或许还有与周军一战的勇气。这会儿既然知道了实情,明白大蜀已然丧失了最后的机会,他也就绝了与周军死战到底的念头,重新归于沉默,再也不发一言。
石奉頵归于沉默,司空、武信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李昊却站了出来。不过,与前者为后蜀君臣打气,提议据城死守的想法不同,李昊出班启奏却是要劝孟昶封府库、解兵戈,打开城门向周军投降。
唯一一个主张进行抵抗的石奉頵不再发言,地方军州的节度使、刺史们按兵不动,勤王之师根本就是遥遥无期,随着李昊弃战投降的建议一提出,有了第一个把“投降”二字说出来的同僚,那些之前一直保持沉默的后蜀大臣们此时便再无顾忌,纷纷出言附和,表示赞同、支持李昊的主张。
面对极端不利的现实情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