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溯江而上 (第2/3页)
时出动乘船的步兵部队登陆,与己方岸上兵马共同围攻蜀军。
伐蜀东路军如此安排可以说是扬长避短,是以随着水陆两线齐头关进,在周军步兵及战舰的密切协同与配合下,蜀军沿江设置的堡砦一一被攻破。战至阴历二月十五,周军进抵蜀军锁江浮桥。
与前世宋军以步兵自大江两岸夹击浮桥,焚毁这一阻拦水军战船继续西进的最大障碍不同,伐蜀东路军面对眼前的三重木栅,决定借机展示一下自己的火力优势。于是,建隆五年阴历二月十清晨,随着陆上的程飞和水上的辛飞宇同时挥下手臂,布设于大江两岸的陆上炮兵阵地及于江抛锚列阵的水面战舰同时开炮。刹那之间,整座拦江浮桥均被硝烟所笼罩,并很快便燃起大火。午时分,大火渐渐熄灭,这道为蜀军所倚重的锁江浮桥除了少量仍然带着余烬、冒着黑烟的木料残骸随着江水四散飘荡、浮浮沉沉之外,再无一丝痕迹留下。
建隆五年阴历二月十午后,伐蜀东路军上岸兵马全部重新登船,继续溯江而上,于第二天一早进至夔州治所白帝城以西江面。
眼见周军一路气势如虹,不但连破沿江堡砦,更在顷刻之间便将己方视为最大倚仗的锁江浮桥摧毁,如今已然进至白帝城下,后蜀宁江节度使高彦俦不由心暗急,连忙召集节度副使赵崇济、监军武守谦至自己府商议。
由于双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如何应对周军的问题上,节度使高彦俦与监军武守谦的观点和态度并不相同。在高彦俦看来,周军远道而来,一路跋山涉水,粮草军资转运困难,其势必会追求速战速决。己方自当坚壁清野,据城死守,待到敌军师老兵疲、粮草不济,或可不战而退。
对于高彦俦这种据城死守、当缩头乌龟的做法,监军武守谦却并不敢苟同。在武守谦看来,一方面,自己作为监军,督战是其职责之一。若高彦俦固守不出,与周军拼消耗、拼耐性,便是自己的失职。另一方面,作为军界的新人,自己需要足够的功劳来提高自己在朝的声望、提高自己在主上心目的地位。若是依照高彦俦之策固守白帝城,胜了,功劳是对方这个夔州主将、江宁节度使的。败了,对方固然需要承担主要责任,可自己这个协理军务,督察将帅的监军也难辞其咎,跟着倒霉。此外,武守谦虽于军事一道上远不如高彦俦这样的百战之将精熟,可他的眼睛却不瞎。就算因为这个时代信息传递慢、准确性不足的原因,其对此前大周伐南唐(江南)时火器的具体使用情况知之甚少。可这几日来自巫山、三会等堡砦的消息,以及来自距离更近的锁江浮桥的消息,却让其对周军、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对“飞龙军”的实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武守谦很清楚,如今的情况是敌强我弱,以周军顷刻间便攻破锁江浮桥的强悍战力和火器的强大威力来看,白帝城是无论如何也守不住的。既然如此,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周军后勤补给的困难上,倒不如冲出城去,与对方当面锣、对面鼓的干上一场。胜了,自然是大功一件。败了,也同样可以落一个奋勇向前、不畏生死的名声,总好过被后人当成胆怯畏战的缩头乌龟强。
高彦俦和武守谦意见不同又全都固执己见,节度副使赵崇济又是个没主意的,结果半天时间过去了,三个人还没商量出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应敌之策。眼见天近晌午,赵崇济便提议大家先去用午饭,待下午再继续商议——如此既能缓和商、武二人之间的矛盾,又能给二人更多的时间把其的利弊权衡清楚,以便能够尽快找出解决当前危局、困局的办法。
军议不欢而散,回到自己府邸的武守谦心极为不痛快。尽管赵崇济提议午饭后继续进行商议,可以武守谦对高彦俦的了解,他却很清楚这位宁江节度认定的事情是绝不会改变主意的,下午的军议自己和高彦俦肯定还是你来我往、针锋相对的将时间毫无意义的浪费掉,根本对击退周军起不到任何作用。如今周军就在眼前,己方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消耗到这种无意义的争执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