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二章 南征前的准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二章 南征前的准备 (第2/3页)

舰船建造的工匠总数达到万人之多。此外,委员会还暂停部分海上战舰的建造工作,直接下令调集北平军大沽造船厂里的一部分技术骨干即刻启程赶往岳州,协助那里的工匠建造舰船,算是解了钱远山和曾志林二人的燃眉之急。

    由于自荆湖沿江而下战线过长、道路不便,并不利于尽快平定江南,在长江上多点过江、多路进攻才是最合适的战术,所以在长江上架设浮桥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而相对与建造舰船需要解决的只是人手不足问题,建造能够横亘于大江之上的超级浮桥所面临的更多的却是技术上的困难。

    虽说早在东汉初年的时候,割据四川的公孙述为阻挡汉军的进攻,就曾经在荆门和虎牙(宜昌附近)建造过跨江浮桥――江关浮桥。而且,在前世的历史上,赵匡胤派兵征伐南唐时也曾先后在石牌口和采石矶架设过大型浮桥,供南征大军过江。到了穿越众们穿越前生活的那个时代,解放军的舟桥部队更是可以在几十分钟之内就在长江上架起一座能够通行装甲部队的机械化浮桥。可如今,一来穿越团队包括前世在部队服役的兄弟在内,没有一个懂得浮桥架设的,众人手里更没有现代机械化浮桥可用。二来,前世宋军之所以能够顺利架起浮桥过江,乃是得益于对长江水资料了如指掌,亲自驾舟对采石矶进行过多次测量的樊若水携图来投,并指导浮桥的建造工作。而现在距离前世樊若水投效宋廷还有年时间,此时的他还在为自己的功名做着不懈努力,还没到仕途无望,愤而兴起叛唐投宋――现在或许该称之为叛唐投周――之心的时候。可以说,就算派人找到了这个樊若水,只怕其也没有可能发挥出前世那般重要作用了。更何况,与前世樊若水架设的浮桥只需要满足宋军步骑兵和每辆不过一两千斤、最多两三千斤的常规辎重车辆过江不同,这次穿越团队架设的浮桥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同时,还需要承载远比步骑兵以及常规辎车辆重得多的各式火炮、特别是重量超过五千斤的105mm榴弹炮以及重量超过八千斤的130mm攻城炮。

    不过,俗话说“没了张屠夫,照样不吃带毛猪”。虽说没有经验、不懂专业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