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定(三) (第2/3页)
任何敌情,不是照样了北平军的埋伏,并为此搭上了自己和两万多近三万将士的性命吗?
另一种选择则是回军北撤,趁着北平军的注意力都在大定城,即刻率自己麾下人马撤出恩化,返回上京道,以避敌锋芒、保存实力。这样做虽算得上是最保险、最稳妥的法,能够保证自己手这支人马的安全。可一旦自己弃大定城于不顾北撤,却很可能会招来皇上对自己的不满与猜忌,进而轻则丢官去职,重则性命难保。毕竟,当初皇上给自己的任务是增援大定城,而不是保存手这支大军的实力――哪怕这已经是大辽朝廷在短期内所能集结起来的最后一支机动力量。若是这支人马也被北平军打垮了的话,皇上就只有把自己身边负责行营安全的那最后五万皮室宫帐军派出来与北平军死磕了。
思来想去、左右权衡了好一会儿,耶律夷腊葛最终还是决定以保存大辽最后一点机动力量为首要任务,趁着大定城激战正酣之际,率军撤离恩化,返回上京道再做打算。不过,考虑到以北平军的实力,攻克大定城应该用不了太长的时间,自己这边几万人的大队行动速度肯定不会太快,若是北平军拿下大定城后即刻派骑兵来追赶自己的话,还是有追上的可能性的。所以,在下令麾下大军主力拔营起寨,准备北返的同时,他还命自己的一名萧姓副将率一万人马不撤反进,自恩化南下直奔大定城,做出解救大定城的佯攻姿态,为主力的撤离争取更充裕的时间-――在耶律夷腊葛看来,自己这边送一万人马的“大礼”给北平军,对方既要消耗一定的兵力来围歼这一万人,又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兵力来收拢和看押可能会有数千之众的俘虏。如此一来,应该有希望再给自己和主力兵马争取到大半天的时间,令自己的北撤之行更安全、更稳妥。
被要求率军南下进行佯攻的萧副将虽说对耶律夷腊葛这道基本等于是叫自己去送死的命令颇有微词、甚是不满。但正所谓“军令如山”,他这个副将心里就是再不愿意去执行这项算得上是死一生的任务,也只能硬着头皮接了下来。不然的话,等待他的将会是军法从事――虽然以自己的职位,耶律夷腊葛不能将自己就地正法,可对方却完全有可能在返回上京道面圣时,将救援大定不力、至该城丢失的责任都推到自己头上,借皇帝的刀来杀自己。
虽说基本上是一条送死之路,但萧副将却不会就这么傻愣愣的把自己的脖往北平军的刀口上送。他于八月十五午后率军离开恩化城后,一边派出大量探马侦骑关注大定城的情况,一边吩咐麾下的一万人马尽量放慢行进脚步,打算一旦有大定那边破城或者北平军分兵阻击自己的消息,便立即调头往回跑,去追赶这会儿估计已经开始撤退的耶律夷腊葛。至于回去后怎么交待,萧副将也已经想好了说辞,认为自己完全可以用北平军凶猛强悍,自己一万人马**难支,只得且战且退来搪塞过去――毕竟,违抗军令、拒不出征是杀头的罪,抵敌不过、率军撤退却是情有可愿的。
虽说用比蜗牛还慢来形容萧副将的行军速度可能有点冤枉他了,可其麾下的一万人马走的确实是比乌龟快不了多少。部队走了整整一个下午,等到傍晚扎营时,距离恩化城才不过区区十里――即便如此,萧副将还认为走得有些快了,为后面自己追赶耶律夷腊葛的主力增加了难度。
尽管今天是八月十五秋佳节,可一来赶上了“云遮月”,并不适合赏月。二来,对于自己前途的忐忑也令萧副将没有了过节的心思――更何况大战在即,也根本不是一个放松的好时机。就在萧副将一个人枯坐帐,暗思忖着明天是不是再把行进的速度减慢一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