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以新代旧 解决兵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章 以新代旧 解决兵源 (第2/3页)

,主要根源还是在当地守军那里。

    一个多月前,当地守军在逃离瓶形砦时,为了能让“飞龙军”尽快离开,烧毁了砦的粮草。结果,“飞龙军”只在瓶形砦待了一晚上就撤了,当地守军回来后就只剩自己逃走时携带的那些粮草了。这点粮草自然不够吃的,而向上一级衙门申请调拔粮草所花的时间可不短。在这种情况下,在新调拔的粮食到来之前,瓶形砦守军便把目光盯到了那些逃跑百姓家的存粮上。leduwo而且,此时逃跑的百姓还都在山里,除个别家庭还有不愿逃难的老人外,基本上都是空无一人。如此一来,以往对抢夺百姓钱粮还可能会有所顾忌的当地守军自然不会再犹豫,当即将老百姓家里的粮食搜罗一空。因此,当避战的百姓回到家里时,便发现家已经空空如野,一粒粮食也不剩了。

    此时新的一季粮食还没有成熟,而家的存粮又被抢掠一空,除少数身家较厚,逃跑时随身带有大量细软的富裕人家还能通过购粮维持生活等待秋收外,大多数老百姓就只有逃荒一条路可走了。

    北汉的老百姓逃荒要么是向北汉国内的其他州县,要么就是往辽国的南京道,特别是幽州地区去讨生活。由于离瓶形砦最近的繁峙县、雁门县等代州辖县目前还处于戒备状态,去那边或者通过那边去更靠南的北汉州县比较困难,因此瓶形砦的大部分逃荒百姓都涌向了国境线另一侧的辽国。

    此时,正在为征召新兵与农活需求之前的矛盾大伤脑筋的穿越团队看到了这一有利于自己的现象,开始派人就此事进行了一系列的运作。随着穿越团队的介入,北汉北部边境的百姓逃荒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开始的时候,这些逃荒的百姓还是自发的、小规模的跑到辽国去,现在则变得越来越有组织起来。有一些先期跑过去的北汉流民穿着体面、满面红光的回来了,与他们一起回来的还有所谓来自辽国幽州之地大户人家的家仆、管事。这些人以自己为例,与那些家仆、管事一起,以各种充满诱惑力的条件――路上管吃,到了地头管住,做佃户的发农具、口粮,做工的工钱优厚――劝说自己的同族、同乡一起去幽州那边讨生活。

    一方面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艰难生活,一方面是同族、同乡为自己描绘的美好生活这些朴实忠厚的老百姓是很难拒绝对方鼓动的――尽管这种生活要以为主家当若干年佃户或者雇工为代价。最终,有数千百姓跟着对方背井离乡,跟着自己的同族、同乡和那些来自辽国幽州之地的家仆、管事等人一路跋涉,前往数百里之外的辽国南京道幽都府良乡、范阳、玉河、潞县等州县。

    到了被那些带队管事称为“流民安置地点”的目的地,这些北汉流民却发现情况似乎与同乡以及那些所谓管事说的不太一样。他们所到的那些地方虽然确实也有一些没人耕种的荒地,但大多数却是经过开垦、打理,养得非常好的熟地,连田里的庄稼都已经长得老高,再过两个月就能开镰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