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通天之路(二十三) (第2/3页)
的北方边境不再受契丹人的威胁,而后再专心致志的兵锋南指,一统天下。
因此,当听到张维信推断大周军队在三、四年之内必定北伐时,柴荣不但没有觉得他是口出狂言,反而认为这个来自海外的布衣书生很对自己的胃口。于是,他既不生气也不恼怒,而是依旧用他那沉稳的声音问道:“张维信,想不到汝一个才回到土不久的布衣书生,竟然得出如此推测。汝可知道,朕曾经向朝众大臣问‘统一天下’之计,其最大胆的计策也只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等到南方各伪朝廷被悉数平定之后,才能适时进行北伐,收复幽云、铲除伪汉。若是按此计策行事,即便南方兵弱,要想在三、四年内完成也是不可能的。leduwo是以,朕很想知道,汝是如何推断出朕必会在三、四年内出兵北伐的?”
见柴荣对自己刚才的一番话不但不着恼,反而很感兴趣的样,张维信心多少有了些底,他将自己的思路略微整理了一下后,说道:“陛下,虽然草民的推断与朝大臣所拟定的平定之策相比似乎过于急迫,但草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推断,实际上正是基于与陛下刚才所说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之策相同的考虑。或者说,草民的想法与陛下正在执行的策略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只不过,朝大臣的观点是‘先南后北’,而草民的想法是‘先南后北、再南再北’。”
“何为‘先南后北、再南再北’?”张维信的新奇观点引起了柴荣的兴趣,他连忙追问道。
张维信解释道:“陛下,所谓‘先南’者,是说在北伐之前,一定要先挥军南下,收复江北淮南之地,将南唐势力彻底赶过大江去。这样一来,在陛下北伐时,即便南唐主有策应契丹之心,也会因为江水阻隔而收效甚微。
所谓‘后北’者,是说在收复淮南之地后,陛下即可放心的将兵锋北指,进行北伐,收复幽云十州,将契丹人赶回塞外。随后,陛下便可挥师向西,一举扫平伪汉,拔掉这个‘眼钉、肉刺’。
所谓‘再南’者,是说陛下在收复幽云、铲除伪汉后,大军再次回头向南,渡过大江,将江南的各个小朝廷逐一平定,初步完成天下一统。
所谓‘再北’者,其实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分为两部分。一是‘再向正北’,也就是说,陛下在初步完成天下一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待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骑兵足够强大之后,便可引兵跨过长城,进军契丹腹地,收复辽河乃至鸭绿江一线,恢复汉唐故地。
二是‘再向西北’,将自唐末以来表面遵从朝廷,实则割据自立的定难五州、府麟二州,以及脱离朝廷时间更长的凉、甘、肃、瓜、沙等州,都重新置于朝廷的直接管辖之下,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进而重建安西都护府,再现汉唐雄风。
草民正是根据这个策略,才会认为收复江北淮南之地后,陛下可能就将进行第一次北伐,收复幽云十州。而收复江北淮南之地对于朝廷来说并非难事,即便还要安抚新复之地、整顿军马,三、四年的时间也完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