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七章 通天之路(十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七章 通天之路(十八) (第2/3页)

,成本问题还是不能忽视的。于是,在张姓大臣说完后,柴荣便问王崤峻道:“王崤峻,汝且说说造这样一只望远镜要多长时间,花费几许。”

    关于望远镜的造价,王崤峻在出发前是咨询过刘东的,见柴荣询问,他便施礼道:“启禀陛下,草民在来京面圣前,曾特意问过负责制造望远镜的兄弟。据他说,以土现有的材料和生产工艺,制造这种档次的望远镜需要使用八十个工时,也就是一个熟练工匠要干四十个时辰左右。在不包括工匠工钱的情况下,每只望远镜的成本花费大约是三十贯。”

    只需要一个熟练工匠干四十个时辰,基础成本只有三十贯,这对于朝廷来说实在是不算什么。leduwo这点时间和金钱,只怕与制造一张弓或者弩差不多少,可此物的作用可比一张弓或者弩要大得多了。因此,在听完王崤峻有关造价的说明后,赵匡胤高兴的说道:“没想到如此神奇、如此作用巨大的器具,只需要这样少的时间和银钱就能制造出来,真是太让人意外了。唔,这么低廉的价格,即使是为禁军每名军指挥使都配上一只也花不了多少钱。陛下,臣以为……”

    就在赵匡胤想向柴荣建议多采购一些望远镜,以便为禁军每个军指挥使都配一只时,旁边那位张姓大臣却拦住他的话头,说道:“陛下,臣觉得这个王崤峻的报价恐怕有假。”

    说着,他将手拿的望远镜举起,用手指敲了敲上面镶嵌的玻璃镜片,说道:“陛下,如果臣没看错的话,这望远镜上所镶嵌的应该是非常珍贵的琉璃或者水晶。据臣所知,这两种东西在市面上的价格均非常的昂贵。不要说整个望远镜,就光是这一片琉璃或者水晶,只怕没有数百贯也休想买到。可王崤峻却说每只望远镜只需三十贯,这明显是在欺瞒陛下。”

    听自己的亲信重臣这么一说,柴荣也拿起一只望远镜仔细看了看上面镶嵌的材料,发现那确实是琉璃或者水晶。他虽然不是很了解这两种珍贵材料具体的市场价格,但也可以断定其绝对不会是三十贯这么便宜。因此,他将目光转向的王崤峻,想听一听对方的解释。尽管按常理来讲,不应该出现高价低报这种现象。而且,就算对方是为了讨自己欢心而故意为之,对自己和朝廷也没什么损失。但是,柴荣依然还是希望对方能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

    面对柴荣询问的目光,王崤峻只得如实禀报道:“启禀陛下,草民所报价格并无半点虚假。不错,这望远镜上所镶嵌的确实是土所谓的琉璃,而且是极高档的,完全无色透明的琉璃,其在市面上的价格确实在数百贯之多。

    不过,这些都是对不知内情的人来说的。这种所谓的琉璃在海外也有,不过在草民以前住的海岛上,这东西被称为玻璃。在岛上,用这种玻璃制造的器物属于居家常用之物,价格极其低廉。即便是寻常百姓之家,也照样用得起。

    之所以有这种差别,就在于土人士不了解其制作过程,无法做出类似的器物。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当一种器物只能从万里之外的异域外邦才能获得时,无论其制造成本有多低,其在土的价格都会非常的高昂。

    所幸草民的结拜兄弟有人曾在海外岛国学习过玻璃的制造方法,来到土后便试着用土的材料做出了一批玻璃。后来,其他兄弟又利用这些玻璃,再加上在海外学到的望远镜制造方法,制造出了这种单筒望远镜。正是有了这些先决条件,这些望远镜的造价才会像草民说的那样低廉。而且,三十贯还是整个望远镜的成本,如果单算玻璃镜片的成本,还要再低一些。”

    “这个琉璃,唔,按汝的说法应该是叫玻璃的制造成本,真的如此便宜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