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4. 社火闹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204. 社火闹春 (第3/3页)

秧歌。

    在乡下,尤其是正月里,除了拜年走亲戚,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什么是好看的呢?当然是秧歌。

    秧歌,本来就不是舞台上严肃的歌舞,是娱乐,是宣泄。

    复杂一点的,热闹一点的,不仅有唢呐,有锣鼓,有成百号人的舞之蹈之,还有杂耍,还要nòng些huā样,比如nòng个“老汉推车”,其实老汉并不是真老汉,真老汉力气不够,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装扮,嘴上粘了白胡子,独轮车被装饰得huā枝招展,满载着丰收的果实:金黄的yù米,通红的高粱,碧绿的西瓜,都是用五彩纸糊成的。

    这样,内容就丰富多彩,就不仅仅是娱乐,也有宣传、渴望丰收的意义。

    推车的老汉也不是死巴巴地只是推着车走,要踩着鼓点,要推着车扭。

    还有“跑旱船”,哪有什么船,将车糊成船的样子,一人在前面牵了长长的红绸,船上盛开着大朵的莲huā,跃动着féi硕的鲤鱼,这叫“连年有余”。

    “舞狮子”的,也没有狮子,就是人戴了面具又蹦又跳。

    无论是哪一支秧歌,队伍里总有一个丑角,今天扮成老太太,耳朵上吊两只红辣椒,专门跟推车的老汉眉来眼去;明天扮成孙猴子,前钻后跳,手里的金箍bāng翻飞舞动,专门驱赶那些挤进了秧歌队伍里的小孩子;后天又扮成féi头大耳的“猪八戒”,专跟漂亮的姑娘作对,那股子死乞白赖的劲头,惹得围观的fù女们一阵阵哄笑。

    丑角的意义,就是出洋相,逗乐子,制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在他的感染下,男男女女情绪高涨,达到忘我的境界,把个秧歌扭得热烈火爆,把个冬天扭得chūn意盎然。

    有时候,秧歌扭着扭着,一群人就扭疯了。

    原来,是打鼓的鼓手,暗暗使了坏心眼儿,把个鼓点子越敲越快,越敲越快,快到人们几乎是脚不沾地,小跑着才能踩上他的鼓点子。

    虽说是小跑,可又不能luàn,身上依然要扭出韵律,扇子依然要舞出huā样。

    不一会儿,汗水不仅从鼓手的脸上往下淌,也从每个扭秧歌人的脸上往下淌,把脸上的粉彩冲成了七沟八渠的大huā脸。

    男人的胡子眉máo白了,女人的刘海围巾白了――全是白huāhuā的霜。

    扭到最后,有跟上鼓点的,有跟不上鼓点的,脚下的步伐便luàn了套,在一片luàn哄哄的笑声里,秧歌达到了**,戛然而止。

    当然,孙刚这个村子,只有一些年纪大点儿的会扭秧歌,年轻人都觉得很搞笑,有点不好意思学。

    而且只会一些简单的,拿着两把折扇,在那扭来扭去。

    这也属于社火活动的一个简化版,孙爸孙妈还是喜欢去街上看热闹的,真正的社火活动,那都是半专业的人耍的。不像村子里,都是业余的。

    正月,真是个快乐喜兴的日子。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