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左丘明 (第2/3页)
2000年9月首届“左丘明文化研讨会”认定:左丘明姓丘名明,左为其官职的简称。左丘明确为丘(邱)氏一族的祖先。
孔子逝世后,左丘明为使孔子所著《chūn秋》流传后世,又不致其诸多弟子各按其意以致歪曲孔子本意,遂作传以释经。这就是史称的《左传》《左氏传》或《左氏chūn秋传》《chūn秋左氏传》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载:“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治《chūn秋》,上记隐,下至京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文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二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之人人异端,各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chūn秋》。”《汉·艺文志》载:“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是则吾能征之矣。以鲁周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要其意,以失其事,故论本事以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jīng辟的编年史。为研究chūn秋以及此前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各个方面,也为研究孔子,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材料。《山东通史·先秦卷〈左传〉》载:“在经学史上,《左传》是古文学派的重要经典,因其以史事讲解《chūn秋》而著称。它不但比《chūn秋》多记载了17年的历史,而且叙事远比《chūn秋》详细、完整、生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学价值。”《左传之武略》载:“《chūn秋左氏传》一书,实古今兵学之大宗,韬钤得失之左券也。”清周大璋《左传翼凡·例二》曰:“左氏文字,为百家之祖。国策、史汉,韩、柳、欧、苏,无不摹仿。其章法句法、字法,遂卓然自成一家言。yù读古文而不jīng求于《左氏》,是溯流忘其源也。”
左丘明晚年,因患眼疾,辞官还乡。还乡时,他除带回大量史料外还带回银杏一株、桑苗一捆,决意耕读传家。他亲手植下银杏,开垦了桑园,忙时桑稼,闲时教书著述。与此同时,他的眼疾也越来越重,不久即双目失明。这对于生来即于史籍为伴的左丘明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面对混沌一片,他曾一度绝望,拒论史实。但很快理智即战胜了忧伤,强烈的使命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他决心在有生之年将其所集整理出来献给后人。于是,他把几十年来所听到见到的诸侯各国的政闻要事及君臣谋议得失之词,口述给子孙,汇集成卷,著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史--《国语》。《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载:“孔子因鲁史记作《chūn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双纂异同为《国语》。”
《国语》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述了西周末年至chūn秋末年(约前967-453)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历史文献。《山东通史·先秦卷·〈左传〉》载:“《国语》一书主要记录了自西周末年至chūn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部分君臣谋议得失的对话。《国语》和《左传》以不同形式记录了大体同时期的史事。相互之间有详略同异,二者有不少可以互相参证的地方。所以后来的学者有称《左传》为《chūn秋》内传,《国语》为《chūn秋》外传。
公元前452年前后,左丘明因病逝世。根据左丘明生前嘱托,遗体安葬于其所植银杏树“一箭之地”的都君庄东高地上,在这里可东向齐都,南顾鲁城,表达了左丘明的齐鲁情缘。
有关左丘明墓的记载最早见《魏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