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孔孟之道阻碍中国发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19、孔孟之道阻碍中国发展? (第3/3页)

会的方方面面,直到今天。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是没有坏处的。以《论语》中的孔子言行为据,孔子的言行对科学的发展不但无害,而且是有益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孔子思想中的这些有益成分也是其中之一。

    现实的需要和提供的条件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科技中国》: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既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太大的关系,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中国最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席泽宗:我认为主要是社会原因,即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按照明末发展的趋势,中国传统科学已经复苏,并有可能转变为近代科学。明末这一时期的科学相当注重数学化或定量化的描述,而这些又是近代实验科学萌芽的标志。如:李时珍《本草纲目》、朱载《律学新说》,潘季驯《河防一览》,程大位《算法统宗》,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吴有xìng《瘟疫论》等等都是具有世界水平的著作。在短短的67年中(1578―1644)出现了这么多的优秀科学专著,其频率之高和学科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和英国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1644年是个转折点。这年,英国打败了封建王朝,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后虽有反复,但1688年“光荣革命”成功以后,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国就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前进。而中国由于清军入关,残酷的战争中断了科学发展的进程。落后的奴隶制游牧民族入关建立了清王朝。到了康熙时期,全国已基本上统一,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而且有懂科学的传教士在身旁帮忙,国内、国外的环境都不错,这时是一个机遇,是中国有可能在科学上于欧洲近似于“同步起跑”的时机。然而由于康熙一系列错误的科学政策,把我们本可以与欧洲“同步起跑”的机会失去了。如:康熙在用人上,对汉人采取防范措施,致使一些科学家得不到重用;在培养人才和集体研究问题上,在有众多传教士的条件下,没有兴办外语学校,没有组织中国学者翻译外国科技书籍;在制造仪器和观测时,只是把所制成的仪器视为皇家礼器,只供皇帝本人使用,而没有用来进行观测;对于中国传统科学的弱点――系统xìng、理论xìng不强,康熙未予以重视,他只关心一些普通常识问题,对从欧洲传进来的一些理论问题,不管是托勒密体系、第谷体系还是哥白尼体系,都未重视去研究。康熙时期的科学政策是我们同欧洲科技发展拉大差距的起点,在之后的统治政策中也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如乾隆后的“复古”运动就崇尚一切都可以从古书中找到原因,包括科技。

    中国科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在建国初期,由于种种的社会原因,使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没有条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以后的“*”时期,更谈不上社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条件。而当时欧美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条件就比国内好得多,在他们研究钻研时不会受到任何外界打扰。这种社会条件的差异,也是现在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中国人,但都是外籍华人的一个原因。

    从这些看来,我还是偏重把社会原因作为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以至至今中国科技仍然落后于欧美的主要原因。

    在采访结束后,席先生一再的对记者强调说:近代科学产生在欧洲并得到迅速的发展是由当时当地的条件决定的,不必到1400多年以前的希腊去找原因。

    自16世纪以来,中国科学开始落后,也要从当时当地去找原因,不必一直追着孔子、孟子。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