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延续古今的末世传说(上) (第2/3页)
缓降临的浩大的宿命:繁华似梦,休说是锦衣玉食、声sè犬马,随着世事变迁、人事浮沉,纸醉金迷、寻欢作乐,最后终成南柯一梦。这种宿命的末世感一直延续到康乾盛世,直到《红楼梦》的出现,终于达到了顶峰。
学仙学佛,寻仙求道,是张岱在“末世”中的一种挣扎。他辛苦考证了《列子*汤问》中的“归墟”的所在,却还是失望痛苦,这“归墟”也不是理想的避世之处。
关于“归墟”或者“尾闾”,浙东一直有相关的传说。宁海很早以前,就有一首《宁a海a县歌》,其中有一句歌词为:“西接天台东尾闾,丹邱白峤古名区。”甚至在较为正规的《光绪宁a海a县志》中也有如下的记载:“尾闾,在东海中。与海门马筋相值,其水湍急,陷为大涡者十余,舟楫不敢近。世传东海泄水处。宋主薄常具公事至海门,登山纵观大海,亲见其势,皓之迈载入《夷坚志》。”
尾闾,是庄子的说法,浙东传说中沿用的是庄子的名称。而稍早于庄子的另一道家思想家列子,则将当时流传颇广的民间神话传说概括为“归墟”传说。在《列子*汤问》比较详实地叙述了五座海外仙山以及归墟的故事。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rì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cháo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汤问》描写归墟、描写海外仙山、描写仙界生活,描写得神乎其神,但仙界中也有灾祸,神仙也有“末世”之忧,最后连背负仙山的仙鳌也被钓走了六条,害得二座仙山沉于北极,仙圣们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张岱曾经一心神往的仙道,却也如人间一样的纷扰无常,张岱最后还是安心地做他的“死老鬼”,学不了道成不了仙,好死不如赖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