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2、汪洋之中一滴泪(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22、汪洋之中一滴泪(下) (第2/3页)

头。”一个渔民惊慌地喊叫着。船尾的舵工放下了本已拔起来的船舵,急拉着船舵柄,希望能调转方向,避免两船的碰撞。可是,随着“喀嚓”一声,那舵工竟然把船舵柄也给折断了。他们的船继续顺着风浪颠簸漂流,避无可避地撞上了对方的船尾。在巨浪的击打下,两船相撞发出闷重的一声巨响。只见前面的渔船剧烈地摇晃了几下,像一堆乱石山崩坍下来一样,“轰”地散架了,同时巨声中还夹杂着一片凄厉的喊爹叫娘声。一艘渔船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变成了碎片,在海里漂着。也有一些碎片,溅上了祥根他们的船上。

    祥根的船船头也坍塌了。再大的船,再结实的船,在风暴巨浪的肆虐趾,也只是蝼蚁一只。

    船上的渔民绝望到极顶。伙将崴阿五,漂浮在漏满水的船舱里,早已死了,估计是活活被吓死的。

    受损的渔船还在挣扎,一些老渔民,喝惯了海水,见惯了风浪,即便已经没有了希望,也毫不迟疑坚持着。

    船是到了启东的近海,尽管黑夜里,已经望得见岛屿和陆地的影子了,希望似乎就在眼前了。奄奄一息的渔民以为离海岸近了,他们就不会有危险了,正要感谢老天爷,感谢菩萨保佑。

    尽管把他们推向死亡边缘的就是风和浪,但把渔船送向启东近海的也是风和浪,他们正松了一口气,庆贺自己死里逃生时,一个更严重、更残酷、更惨烈的灾难又等着他们。他们没有想到是,这启东的浅海也是收割他们生命的“滑铁卢”。就在这浅海中,埋伏着舟船的杀手――海底的硬沙。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国历史上的南北运输大多是走运河的,称为漕运。走运河是有原因的。因为从长江口到京津地区的海路存在着凶险,凡是木船过这海区,就会有船毁人亡的危险。这是一片死亡之海,这一航线不单单是因为海上有风暴,更主要的原因是苏北近海这种海底硬沙的存在。这种硬沙板结后硬度大,在海底又极不平坦,沟沟壑壑,那隆起的就像一道道山脉,贴近水面又隐蔽在水下,就如一块块暗礁,让人防不胜防。明明船好好的行驶中,航路和水深都达到航行标准的,却突然会撞上一堆硬沙。因为硬沙本身在海底也不是固定的,它们会随着洋流和陆地河水流入而随时变化着。这些硬沙像一把把锋利的尖刀,埋伏在水下,专门刺割过往的船只的船底,历史上船毁人亡事件频发。因此,苏北的沿海都采用了平底的“沙船”,这种船就是为了适应苏北海区条件改为平底,尽可能地减少了船的吃水深度,避免或减少海底硬沙对船底的毁损。

    舟山的大捕船都是木壳船,而且都是船底尖尖的,靠船底的龙骨支撑整个船底,更加容易折断。狂风巨浪中,一艘艘渔船还没能真正靠上启东的海岸,就在这近岸的一大片的硬沙浅水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