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在那西去的列车上(33) (第2/3页)
教育资源和优待,而同窗好友的学生,代表着人脉,乖巧学生就代表着易于控制,那整个私塾里面就是一个微型名利场,你某方面先天条件好,你就在那里如鱼得水,你知道隐藏自己的小动作,同时又知道讨好先生,所以先生就对那些行为你睁一知眼闭一知眼,你如果不符合先生的利益观,又不是同窗好友的儿女,又不知道讨好先生,那么你就是朽木,是被厌恶和唾弃的对象,这就是旧式先生真实形象,也是千百年来儒门教育者的真实面目,这样就能解释在国门初开那些年,我们那些父辈童年时,交一样的钱却得到差别待遇,什么快慢班啊!什么唯分数论啊!等等这些,都是那些私塾先生的精神复活罢了,而老师口中的坏学生,不是什么欺负同学,在学校里搞七搞八的那种学生,而是指成绩不好,又不知道迎合老师的那些,老师们在言辞上挖苦他们,在日常安排中排挤他们,孩子虽然心智未开,可不是傻子啊!就这样很多人在幼年时,就学会了什么是人生的狰狞,而那些好学生,私塾先生般的老师不会教授他们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百姓,什么是国家,它们只会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类东西,换个外衣灌输给那些好学生,那这就可以解释说,为什么会出现高分低能,高智商没道德,出国就不会回来,这种事情,不出现才叫不正常,只为那些高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如何能在社会事物处理中表现出能力,既然从小就被教育自己要成为人上人,道德观已经在幼时就被扭曲了,如何能在做人为事中体现道德,那么按照文人良禽择木而栖的理论,如何能指望这些在国外学习到有用知识的人会主动回国呢!按照商品的法则来说,同为一个学校的学生,交一样的钱,却得到差别待遇,这种教育本来就缺乏诚信,指望这样学校出来的学生能符合什么道德水准!是!那些时代发生这些是父辈们的事情,可现在什么贵族学校,什么普通学校,什么各种名目招生限制,不都是教育复古化,私塾模式重生罢了”说完这些,胡媚儿的神情再次发生变化,她脸上浮现出愤怒的神情,而这种表情将宁绥和周围人的视线与精神调动起来,她放缓语气继续说道
“旧时的文人就是乡村的士绅,也只有士绅家族才有能力供养出文人,教育从古到今都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教育也一直控制在少数人手中,一身正气的贫寒学子只是故事书的传说,你的正气违背了主流价值,那可不是能不能读成书的问题了!而旧时的华夏和历史中的华夏,老百姓普遍没有文化,文人们在当时就承担着教育和宣传责任,可这些文人们至少九成九的人不是拿着知识来帮助百姓,而是用自己这种知识来维护自己特权和利益的工具,它们在乡村宣传鼓吹的一切都是为了在百姓面前保持神秘,然后以掩盖自己的丑恶,它们不劳作,却地位尊崇,享受人们的供奉,它们道德败坏,却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审判批评别人,在汉人的朝代,它们是将人驯养成羊的牧羊人,在胡虏的时代,它们是湮灭一切反抗精神的利刃,那么旧时的文人和现在的文人有什么区别,除了写的东西不一样,在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上一样,它们盯着的东西,是在社会上的虚名,女人的屁股和脸蛋,口袋中的金银珠宝罢了,这也是为什么从国门初开那些年,越是荒淫无耻的事情,越是什么作家和艺术家们在做,譬如,国门初开,有些人鼓吹性解放,文人们化身为所谓作家和艺术家们,它们用自己的言行描绘出国外是如何生活,人们老外的爱情观是如何开放,这样这些现代文人们就可以安心享用那些对艺术和文学有憧憬女青年那娇媚的肉体和崇拜的眼神,甚至还用爱情和肉欲分离的说法,来享受自己亲朋好友爱人的躯体,而又不用为这种享受付出道德和利益的代价,在家庭教育方面和国外生活方面,讲究什么所谓自由和独立,好像那些西方人真的一点跟华夏相同的人情味都没有,那么国外真是那样糜烂和冷酷!放TMD屁,以U国为例,热恋中男女仍然讲究互相的忠诚度,婚后的夫妻仍然讲究夫妻间的忠诚,你真要不忠于自己的婚姻配偶,不但有道德上的谴责和周围舆论上非难,更有法律上的惩罚,说句玩笑话听,如果那些华夏现代文人在国外那么乱勾搭自己相熟人的老婆女友女儿,那么人家可是都有枪的!西方夫妻间那种互相体贴,跟华夏相守多年的夫妻没区别,基督教里面宣传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