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屹立不倒的不落之城 (第2/3页)
有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事实上之前有好好收集敌军情报的土偶兵团的指挥者们从最开始便认为并州军显然是一个相当难缠的对手,就像曾经占据着并州地区的那个国度一样,绝对不可以等闲视之。
之后的战斗也的确是印证了这些人的判断,或许土偶兵团因为先天的身体条件,让他们拥有了远超从前的个人战斗力,配合他们原本同样具有的意志和对命令的服从,也包括对战斗的狂热,让土偶兵团之中哪怕是最不自信的人也觉得最终的胜利会属于自己。
只不过过程的难易程度还存在争议。
可是并州军却一次又一次让他们领教到了生者那时代发展的积累和善于创新的大脑。
这样一个对手如果还不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那么失败恐怕并非什么天方夜谭。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土偶兵团才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哪怕明明有着足够的优势也要继续他们对长安城的压制战术,这样的小心谨慎又怎么可能因为皇甫嵩的死而改变。
现在处于下风并非真的不如对方,只不过就像曹刿的评论那样——“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只要顶过敌军这奋起余勇的最后反击,那么没有了精神支柱的他们,也就没有人能够鼓起他们的勇气。恐惧感会从心底抬头,身体的疲惫会加快那些负面情绪占据身体的速度,而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曾经拼死奋战的城池之中。也只会剩下一堆堆行尸走肉。
那个时候的战争,将会变得更加简单,土偶兵团的损失也会更小。
只需要顶过这段守军气势爆发的时间就够了。
这当然不会意味着土偶兵团会选择撤退,暂避锋芒仅仅只是意味着这个时候的土偶兵团不会主动进攻而已,哪怕看起来战争的天平已经向守军倾斜。可是他们依然还在奋战,在城头上筑起土偶长城,让守军掀起的惊涛骇浪在打碎那土偶长城的同时自己也同样分裂,乃至粉碎。
总而言之,土偶兵团的指挥者不会让守军的气势高涨到他们无法控制的节奏。
因为,那样一来在战斗中很有可能会让守军之中诞生新的英雄,然后在这些新的英雄带领下,守军很容易便会找到新的精神领袖,然后气势上得到延续的守军士兵将会以哀兵的姿态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保持住与之前相当的战斗力。
不,甚至还有可能变得更强。更加难以战胜,因为这些守军将士们还会在这一战中收获信心,这同样会使土偶兵团之前对长安城的施压变成一纸空谈,甚至那些士兵不需要精神支持也同样拥有获取胜利的信念,而失去了神秘作为掩护,土偶兵团获胜的可能会再减三成。
这一切的一切都意味着土偶兵团辛辛苦苦的一番谋划完全成为水中月,镜中花,打了水漂。
这显然是那些土偶兵团的指挥者们所无法容忍的事情。
事实上这其中的利害得失守军之中的有识之士同样看得清楚,他们同样很清楚现在已经到了整场战役的关键节点,如果能够一鼓作气打退敌军的进攻。那么长安城还有得一守,可是若在这种情况下都无法击退敌军,那么长安城被攻破想来也就是这一两天的事情。
只不过这道理知道是知道,可他们却偏偏找不出什么力量来敲碎这群全身上下如同装上了乌龟壳一样坚硬。而且每一次反击都能让己方出现各种麻痹,甚至混乱状态的土偶士兵。
皇甫嵩应该是留有后手的,只是随着他的死,大家都不清楚他到底留下的是怎样的后手,如何与那些后手进行联系,又该在什么时候发动。结果出了拼死一战之外完全没有其他动作进行配合,让宝贵的战机就这么眼睁睁地流逝着。
难道真的就回天乏术了么?
在城墙上的守军士兵看不到的城墙后方,一支支队伍正在集结。由于为了维持城头的防线,土偶兵团的弓弩延伸火力覆盖重新回到了城墙上,让后方可以在相对而言比较安全的环境中较为从容的集结部队,而这些新集结起来的部队并非普通的炮灰,他们之中有的或羽扇纶巾,或手执宝剑,一副文官打扮,有的则短衫短裤,露出狰狞的肌肉,看起来就好像为商会搬运货物的杂役,而在这些“杂役”身边,则是一间间硕大的投石机、弩炮之类的大型器械。
“赵公,都已经准备好了,如今皇甫将军已经不幸离世,所以这命令就只能交给您来下达。”
“已经下定决心了么,接下来的战斗会很残酷的。”
“……是的,为了这座皇甫将军守护的城市,我们别无选择。”
“那么你又为何将下达命令的权力交给我呢?”
“因为您德高望重,大家都能信服您的决断,相较而言,小子年纪轻轻……”
“但老夫此时已经不过一介白身,而季平你却是我大汉朝廷的两千石要员。如果由我来对你下达命令,而你又听从我的命令,我们与那些祸乱超纲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正在说话的这两个人,年轻的那个便是从西河开始便追随李书实一直到今天的河东卫家的庶子卫安卫季平。作为北地太守的他原本怎么也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