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9.北方变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29.北方变局 (第2/3页)

是意外之喜。

    当然,若是李书实能够从北方的战事中迅速挣脱,加入到这场决定北方霸权的战斗中,那对于这场战役而言自然是最好的结果,不过对于全国的政治局面而言,或许却是最差的那个。

    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军方面最多也不过是希望麴义和黄忠两支偏师能够建立功勋,而不是希望李书实能够在短时间内战胜北方的鲜卑人,而如果真的发生那样的事情,所有人都怀疑他们是不是应该建议刘协出面居中调解,然后袁曹两家合力解决掉北方的那个强大的“敌人”。

    当然,现在两方还处于权力扯蛋的状态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刘协的变故,令陈宫在兖州之乱中起到了一个相当有趣的角色——这场变乱得以生成可以说他陈宫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可是之后却因为刘协抛出的橄榄枝而成为了第一批背叛组织的叛徒,而且还成为刘协曹操一方的带路党,令原本可以席卷全州的变乱最后草草了事。虽说为此让很多兖州世家豪强对其相当的不齿。但也有人认为他机智权变。

    当然,大部分的舆论还是比较支持陈宫的决定,毕竟说服陈宫的人不是别人,而是身为皇帝的刘协,这君命可以说是世间最好的台阶,遵从皇帝的命令就算是背叛了组织也可以说是忠诚的表现。毕竟天大地大皇帝最大,遵从皇帝那就是顺历史潮流而动。

    也因为如此,现在的情况与另一个位面的历史完全不同。

    另一段历史中陈宫将曹操打到几乎如同丧家之犬,随后两人又是抗争多年完全打出了真火成为死仇,以致于到最后就算曹操依然很欣赏陈宫的才华却也知道这人已经无法留住,陈宫走得惆怅,曹操杀得无奈,与对小强那是完全两种态度。

    而如今两个人却能同殿为臣,虽说陈宫依然不时便给曹操找些麻烦。但有刘协居中调解,在这种关键时刻,两个人倒也能够精诚合作,一如当初曹操刚入主兖州的时候,再加上荀彧,虽说在战术上因为戏志才的离世而有了短板,但在战略上或许比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更加强大也说不一定。

    其实对于袁曹双方的所思所想李书实这边可以说同样是相当的清楚,甚至他北上的目的除了要清除非人这个心腹之患外。便是打算暂时远离那个是非之地,而也只有他远离那里。袁曹双方才会安安心心在那里扯蛋,尽情的撕逼……那个厮杀,咳咳,杀他个昏天黑地。

    不能说袁曹双方就放着他这么个大渔翁在一旁撕得欢天喜地,只不过几家显然都在赌,赌到底是李书实先解决北方的问题。还是南方的战斗先分出胜负。又或者是就算并州军能够较快解决北方的问题,也要付出足够的代价,需要一定的时间缩回老家舔舐伤口。

    以之前鲜卑人所表现出来的难缠程度,这样的赌盘袁绍还是愿意投下重注。

    只不过袁绍显然想象不到他刚刚决定南渡黄河,李书实这边就已经大体解决掉鲜卑人的问题——虽说一战而胜便解决所有问题什么的怎么看都感觉很是不太靠谱。不过如果对手并非普通的鲜卑军队这个问题就变得不难理解。

    如果是普通的鲜卑部落,当他们遭遇到如此大败,通常要么会很干脆的投降,反正汉人们又不会真的将他们全部坑杀,毕竟比起一群新的外来户,显然已经比较熟悉,打了很多交道的部落更能让中原王朝接受,除非某些家伙作死过甚,但通常来讲也会“只诛首恶”。

    事实上像李书实那样将那些多次叛乱的部落全部捆到煤窑里,又或者让他们去板砖修路挖河道什么的已经算得上是相当奇葩的处罚措施,只不过秉承着从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北方毛子们处学来的理念,对付这些经常记吃不记打,而且对农耕民族某种程度上充满优越感的家伙,李书实希望他们能够在“劳动”中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

    至少从现在来看,貌似效果其实还不算太差。

    其实只要将那些底层牧民与上层部落领袖隔绝开来,想要转化那些普通牧民其实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虽然工作很繁重,而且还需要面对各种可能的危险,但是能吃饱饭(虽然相对于正式工来说这些临时工只能算是大半饱,而且还是努力工作的情况下),还能够在冬天有一套暖和的新衣服(劳模的奖励),特殊日子的奖励餐(这个面前可以算是福利),对于那些来自小部落的牧民来说,或许还是一件不错的工作。更不要说隔三差五就会有所谓的“归化牧民”前来现身说法,告诉他们努力劳动之后的美好未来。

    其实大多数普通人在没有得到特殊机遇的时候总会表现的十分知足,所以保证他们基本生存条件的同时再给他们一个稍稍好一些生活的念想,大多数人都更愿意安于现在的生活。

    所以说其实更能吃苦耐劳也耐操的胡人“奴隶”已经成为各大部门和世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