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55.麻烦的事情还远没有结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55.麻烦的事情还远没有结束 (第2/3页)

势头还是很明显的。

    就算这两位没有偷偷前来,李书实也并没有太大的担心,毕竟对于这些军队出身的并州军军事贵族而言,并州军内部的气氛远远要好于袁绍和曹操中的任何一方,在依然还受到重用的情况下,李书实根本不担心他们会有离开的想法。

    真正无法确定的便是钟繇和马日磾这两位世家家主级的人物。

    毕竟一个是来自颍川。有荀彧在,自身的能力又十分出众,到了曹操那里绝对能够得到重视,至于马日磾,虽说家族在李书实的控制范围内。但却并没有跻身并州军的核心权力圈,再加上作为天下名士,同样也能在曹操那边得到足够的重视,最不济也是小皇帝的座上宾。

    “州牧大人难不成是打算驱赶在下不成?”

    “怎么可能呢。刚才不是说了么,你们愿意留下来我绝对是举双手欢迎。”

    “那么如果州牧大人没有其他事情的话,钟繇就不在晋阳耽搁了,您也应该知道,这时候作为一州的刺史到底会有多忙。如今又多了这么多的事情,您不给多发些薪俸犒劳一下也就罢了,再在这里耽误本就已经不多的时间可就实在是太过分了。我可没有州牧大人您那么命好,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扔给仲德、公与他们,自己有时间在这里和我们闲聊。”

    这算是什么,傲娇呢,傲娇呢,还是傲娇呢。虽然说的话很有毒舌的风范。

    “元常不用那么心急,既然说到犒劳的问题。今天晚上在我这里吃个便饭如何?”

    “咦咦咦!!!主公,为什么只有钟元常有这个待遇。我和公明难道就要被视而不见么?”

    果然麴义你这个混蛋是打算在我这里一气将夜宵也解决掉么。

    “老夫也觉得钟刺史说的不错,若是主公没有什么别的安排,那么老夫还请主公允许,让老夫到官学去待一阵子,听说那边新整理出不少藏书孤本,老夫可是眼馋了好久啊。”

    这意思难道是这两位都不想走?

    “为什么要走?我在这里可以做到两千石的刺史,未来或许还有机会更进一步。可是到了其他地方,我岂不是要重新开始?除非……州牧大人不打算再进一步。虽然州牧大人这一次的举动多少有一些出乎我的意料,但我相信州牧大人有这样的决断不是因为懦弱,也不是因为无原则的仁慈,昔日晋文公于城濮之战面对楚军退避三舍,并非是因为胆怯,而是为了酬谢之前楚王对其的帮助,可是楚军依旧不依不饶,最终惨败而归,这是理的胜利。

    周后稷积累累功,至于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以服事殷。故而武王起事,天下归心,州牧大人今以霸道剪除天下祸患,行王道定鼎天下,我跟随都还来不及,又怎么可能离开呢?”

    好吧,李书实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或许有些神经过敏,或许直到现在他也没有真正意识到并州军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然大物,无数的利益集团已经汇聚在并州军的旗下,利益交织之下,想要随随便便便让这些人弃船逃离,那么他们之前的投入又该怎么算?

    虽然李书实觉得自己其实挺冤的,不过归根到底还是他的错,而不是世界。

    四个主要的人员搞定后,对于那些县一级的官员李书实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了不少。

    除了在洛阳任职的甄尧,还有两三位出身并州官学,被认为非常有前途的年轻人,其余的那些,不论是来自大大小小的世家豪强,又或者来自来自并州官学的毕业生,李书实都决定采取“去留自愿”的原则,更准确一点来说,李书实从心底是希望这些人,尤其是那些官学的毕业生们能够去到刘协或者曹操麾下效力。

    一方面可以让毕业生们多一条出路。虽然现在每年毕业的人数还很有限,如果将官僚机构放开的话,那么点毕业生完全不够塞牙缝,可他们却如同一颗颗种子,若是能够随风游荡最后在大汉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么也就相当于将李书实的思想传播到了天涯海角。

    李书实最初建立并州官学的目的是什么,到底是为了什么原因在当初并州财政并不算宽裕的情况下还要拿出大笔资金来建设官学,搞教育普及?

    还不是因为随着东汉王朝已经跨越了将近两百年的时间,尤其是随着几次党锢之祸,让大量士子不得不赋闲在家。就连某些没有被波及的官员也为了自己的名声而主动辞职,这样的举动固然可以被视为一种风骨,但却也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或者说麻烦。

    汉代想要当官,是要通过举荐的方式。由当地的父母官根据一定的考察条件,从治下选拔出合适的人物推荐给上级,而到了郡这大汉帝国地方最高行政级别(州这个级别成为比较固定的行政单位还是在汉末才出现的,而且还是拜那个已经挂掉的刘焉所赐),作为主管的郡守则可以将人直接推荐给国家,其中行政级别最高的是代表一郡之脸面的孝廉。

    当然,理论上孝廉之上还有一个茂才,只不过茂才这个推荐名位的成分太过复杂。甚至可以与孝廉、方正等名额重叠,名额也不固定,所以级别虽高。但影响面积无法与孝廉相比。

    虽然宦官和外戚可以掌握国家政权,但是舆论却终究还是有士人所掌握,而当这些士人赋闲在家的情况下,除了写各种文章诗赋去骂当朝那些他们看不过眼或者让他们流落的家伙之外,便是利用品评人物的方式来操纵舆论。

    除非是由宦官或者外戚直接控制的郡县,可以按照这些当权者的想法来行事。可剩余的郡县负责选拔人才的官员,却不能不重视这些来自乡野的舆论。

    毕竟负责推荐人才的官员基本上都是郡县当中的一把手。就算不是日理万机但也绝对没几个有时间会下基层走访,那么对于人才的考察完全就是看这个人在乡里的风评。如果大家都说这个人不错。那么就算推荐上去出了问题也不会是他一个人倒霉,大概就是怀着这样的想法,让那些舆论领袖们哪怕不做官,也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统治阶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