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南来北往(下) (第2/3页)
……有些多,阁下若是只想拜其中一位或者几位,或许并不需要在下引荐,以阁下的聪慧,自然能够得到青睐。可是若要如在下那么全部都学习到,这却并非在下力所能及的事情了。有能力决定这件事的人,我就连引荐的资格只怕都尚未有。”
年轻人脸上苦笑的神色越发的深刻起来,这番话还真不是他谦虚,只要想一想能够决定此事的那几个人。一个是油盐不进的校长,一个是大家族出身且历经宦海的老副校长,以及那位身居高位的夫妇,别说引荐了,若不是这一次身负重任,能够见到后面某位的机会都是寥寥无几,可就算如此他已经算是同学当中较为幸运的那一个,有的人至今也只是在大集会上那位做公开演讲的时候远远瞧见几回。或者期待作为优秀毕业生有机会说上几句。
总而言之,那些人暂时来说对于他而言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
除非他能够在这次任务中有什么出色的发挥。否则怕是只能如那些仙贝那样踏上漫漫仕途。
只是他这样的说法却并没有让潘濬和那“恶客”相信。
眼前这位年轻人的本事到底如何他们都是有着切身感受的,这样优秀的人物就算不是名师的关门弟子,至少也应该会得到老师的青眼相加,与老师有着很是密切的关系。毕竟门阀政治当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上位者与有前途的新人之间的提携和回报的关系,就算老师比较清高不太重视这一点,但也不会真的就会将自己优秀的子弟往外推。
又不是什么理念相悖的生死大敌。
所以这个年轻人的说法大概应该是一种推托之词吧。
好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因为两种教育制度的不同,造成了两方之间一个没有明说的误会。
不论是潘濬还是那“恶客”的脸上,都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那“恶客”倒是还算潇洒,毕竟他也知道自己论才能不如对方。一开始的表现也有些令人不喜,所以对方对自己有些成见倒也还说得过去。倒是潘濬是真的很是有些不甘心,毕竟自己的那位“恶客”也是年少成名,之前一直表现的有些年少轻狂——甚至比已经够能惹麻烦的潘濬还狂傲,所以才会做出仅仅只是外出游学不到两年便回到家中的事情。
如今这个轻狂的孩子终于愿意放下自己的高傲又有了继续努力前进的动力,却因为种种原因遭到了对方的拒绝而无法实现,很难说这件事情对他的这位友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在下这位友人才华非凡,远超于我。或许现在尚未闻名于世,但阁下通过刚才的一番论辩应该已经有所了解,若是能够得到名师指点,未来说不定会与阁下有同殿为臣的机会。”
潘濬显然并不想放弃,依然试图能够说服年轻人,让“恶客”能够有机会拜得名师。
由此看来,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那是真的相当之好,否则以潘濬的个性也不会如此恳切相求。
“潘兄莫要为了在下如此屈折,倒是应该多考虑考虑你自己的事情。说起来家中已经与同县的几个家族都联系好了,这湘乡虽然比不了荆北繁华之地,但水网密布沃野千里,若是有人能够登高一呼,协调各个家族齐心协力,未必不能做出一番事业。
另外潘兄也不必担心自己的脾气会恶了那些家族。都是乡里乡亲,彼此间都很了解,只要潘兄秉公处理,他们也不会让潘兄难做。而且在我看来,各个家族彼此间都是有些争议的,也只有潘兄这样的人,才能让各家口服心服,而各家家主怕也是如此的想法吧。”
这是对于潘濬的努力。那“恶客”看起来却似乎并不领情,反而用潘濬自身前途的问题将话题给岔开了,或许正因为他是一个骄傲的人,才不愿意被拒绝后接受第二次可能的拒绝,又或者从某种程度而言属于对方的“施舍”,又或者其实非常关心潘濬的他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友人为了自己而不得不做出一些违心的事情。
而且不让潘濬有反驳的机会。他便转过身一脸正色的看向了那个年轻人。
“虽然没有机会拜访尊师,不过阁下的才华依旧令我钦佩。在下零陵蒋琬,却不知是否有资格得知阁下的名讳和师承呢?”
蒋琬?蒋琬!
那年轻人初时还在犹豫不知道该如何向对方解释,但当注意到对方所报姓名,脸上突然露出了些许奇怪的表情,那突然放光的双眼更是令脸上故意做出高傲之色的蒋琬也忍不住有些心虚——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作为失败者又遭到对方拒绝的蒋琬此时故作此表情也不过是少年心性不愿意落了下风,可是对方的举止稍稍出乎齐意料之外。便是原形毕露,再也无法维持住之前的那番表情,若不是一身傲骨天成,此时或许已经退避三尺,不敢于年轻人对视。
虽然说现在的情况似乎也并没有好到哪里。
只不过这显然不是最令蒋琬和蒋琬身边一脸可惜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的潘濬惊讶的。
“你就是蒋琬蒋公琰!哈哈哈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你,你想做什么。”
“你刚才不是说你想拜师么。放心好了,就算没有我的推荐。你也一定有资格入学!”
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种突如其来的大反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别说潘濬和蒋琬两个家伙已经齐齐愣在了那里,就算和年轻人一同前来的那位大叔也是双眼圆瞪,看起来同样是相当的吃惊,显然这一番突如其来的大反转同样出乎了他的意料。
虽然在年轻人看来其实倒也并不算多么让人吃惊。
不过此时他倒是多少有点理解双方之间可能存在的误会——正如他所言,新颖的学校采取的是一人一门的教育方式,那些教授学生的夫子或许是全才或许是专才。但学生们除非要走专门的学问研究路线,否则基本上都是拥有着较为扎实的基本功而不是如同现在大多数的教育方式下那样穷究一本书籍。事实上若是刚才蒋琬问一些比较生僻的问题,他不一定能有多好的表现,只不过对方被他的某些新思想吸引住了,倒是忘了这样的诘难方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