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4.挖坑技术哪家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34.挖坑技术哪家强 (第2/3页)

好的年代,结果却落得个难觅封侯的下场。”

    “主公……不要欺负高顺书读得不多。您拿我跟李将军比。实在是太不恰当了吧。”

    “怎么,难道堂堂高子安还觉得自己比不上那飞将军不成,你啊,要有自信,你能行!”

    “不不不,主公您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前一阵子可是很用心的读了您送给我的那些线装书,尤其是《史记》和《汉书》,所以也知道那李广无法封侯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私下收受梁王给他的将军印。是个吃里扒外的人,所以哪怕能力很强也得不到皇帝信任。”

    “咦?!你真的是高子安么,不会是什么人化妆易容了吧!”

    “在主公这里耳濡目染了那么久,就算是我高顺也应该变得聪明了点吧。而且高顺我也许本事比不上那些年轻人,但承蒙主公不弃,也做不出那种分不清对错的事情,收不该收的东西。”

    “子安你是怎样的人我还不清楚么。既然如此,就更应该给那些年轻人一些机会嘛。怎么说也是我培养出来的。如果他们缺乏经验或者犯了错误,自然要狠狠训斥狠狠操练。但也不能放弃对他们的信任不是。这个世界是属于我们也属于他们的,但未来终究是属于他们的。”

    “呵呵,主公可不要欺负高顺听不懂这话,记得主公以前说这话的时候总是喜欢缀上一句。”

    “咦?还有这种事情,我的记忆怎么告诉我这完全就是子安你在虚构呢。”

    “‘所以就算我变成了老头,你们依旧还要继续期盼未来的到来’。主公难不成忘记了?”

    好吧,这绝对是哪一次聚会的时候喝多了发出的狂言,毕竟高顺可不是那种擅长骗人的家伙。

    可正因为很清楚他的脾气,李书实才不得不趁这个难得的机会对他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

    前一段时间,为了贯彻参谋部制度。李书实将一批共十名文官参谋送到了高顺那里,这些人都曾在并州官学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又在皇甫嵩的军校里进修过,还参加过北方各种“狩猎”活动,虽然不能说是同龄人中的尖子生,但也可以说个个都有着颇为不错的潜质。

    而之所以将他们派到高顺那里,也是因为朔州虽然已经基本上光复,但各种问题依旧千头万绪,就算是身为军事主官的高顺,也需要处理很多复杂的问题,还需要监控周边异族的动向,漫长的边境线造成的结果就像高顺所说的那样,让他常常感觉力不从心以致于顾此失彼。

    可惜高顺够忠诚,有能力,生活作风也是极好的,但却偏偏为人有些刻板――简单来说就是不太喜欢和文官接触,属于那种天生喜欢和一群武夫待在一起而不喜欢和那些满嘴文绉绉词汇的文官混在一起,所以对于那些被送到身边来的年轻人自然就不会有多么感冒。

    当然对于那些年轻人,虽然他们并非不尊重高顺,毕竟对方从任何方面来说都没有让他们不尊重的理由,就算对他们的到来表现的并不热情但对于曾经在军队待过的他们而言也算不上多么新鲜的事情,事实上他们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征服他们的上司,就好像当初他们跟随狩猎部队外出巡逻时所发生过的那一幕一幕。

    可惜,高顺的眼界和经历注定不是那些底层部队的基层军官所能比,而那些年轻人毕竟比起军人还是更像是书生文官,但是却又有几分年少轻狂,几个回合过后,并没能表现出什么让高顺不得不敬佩地方的这群年轻人,反而因为缺乏足够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被高顺束之高阁,虽说还拿着那份薪水,也还时不时会提出一些建议,但却基本上都被高顺直接无视掉了。

    这让那些年轻人的处境变得十分尴尬――李书实很难将他们调往别处,毕竟高顺在并州军中的地位和声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甚至高过了大部分时间都跟随在李书实身边的赵云,以及曾经出任过州牧的黄忠。如果他对这些年轻人报以一种否定的态度,这就好像是老师给了自己的学生一个很糟糕的评语,这些人未来的求职路显然会受到这个评语极大的影响。

    或许李书实也可以将他们放到其他人那里,比如善于和人打交道也愿意提携新人的徐荣,但李书实同样很担心若是这十个年轻人在其他人那里发光发热是不是又会伤害到高顺的脸面。

    于是李书实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强行插手此事,否则就显得自己并不信任高顺一般。让原本还算比较简单的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就算以高顺的为人,并不会对李书实的行为有什么想法,就好像另一个我就算被吕布夺了陷阵营的军权,只是在打仗的时候返还,可高顺依旧还会兢兢业业奋勇拼杀,战后再很听话的将军权重新交出,完全尽到了身为部下和臣子应尽的本分。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这也算是这样的老实人一种变相的无声抗议。

    可是李书实却要顾及到其他人的想法――一方是跟随自己日久从来没有犯过什么大错,可以称得上是有功无过的功勋老臣。另一方是自己主持的体系下培养出的新锐。

    可以说偏袒了年轻人,或许会被人说是卸磨杀驴。如果偏袒了老将,却又是对年轻人积极性的打击,更有可能让自己卖出的试探性的脚步不得不面临中途夭折的可能。

    当然如果实在是闹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李书实也不能说是无路可走,只要他愿意牺牲掉那十个年轻人,反正并州的体系培养出来的年轻人也不止十个,再拿出十个来也不是不行。甚至担心其他人也不重视这些年轻人,还可以从自己身边的参谋团队中抽调一两个加入其中。

    但这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怎么说那十个人都是李书实亲自挑选出来的,安排在高顺身边的决定也是他亲自做出,十个年轻人又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