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呔,吃我大黑虎掏心 (第2/3页)
有散布于陈郡的残部是分割包围还是逐步蚕食那就不得而知了。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考量,所以桥蕤趁着联合军停下脚步的空当进行了大量的布置。当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针对后一种猜测进行的。至于剩下的那一小部分,也是两种情况都可以用上的布置。虽然注定不可能万无一失,毕竟并州军中也有不少出名的谋士,但老将军相信若是联合军大意轻敌。己方却也一定能够让对方栽上一个大跟头。吃上一个大亏。
毕竟这份计划可不是老将军一个人随随便便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与身边一干出色的部下共同研究出来的,哪怕这些人当中有不少能力并不一定很强,但也可以做出一些贡献。
在众人的帮助下。老将军相信己方已经可以将各种意外降低到最低限度。
只可惜谋事在人但成事在天。
桥蕤和他的部下们千思万想的计划,却因为联合军并没有按照他们之前的计划行动,让大半的准备落了空,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令很多人感到异常沮丧的。
但这些人之中绝对不包括老将军桥蕤。
事实上此时的他虽然脸上看不出什么,但实际上在他内心之中还是微微松了口气。
敌人没能跳进挖好的陷阱之中这件事本身固然令他感到有些无奈,但这一举动侧面反映出的李书实对此次行动的谨慎对于袁术而言却并不一定是个坏消息。
前面也说过,如果联合军选择以阳夏为突破口,那么随着纪灵军的到来,局面很有可能将会演变为一场持久战,毕竟面对数万大军坐守陈城,纵然并州军足够精锐却也很难在攻城战中保持以往的优势,其造成的损失只怕也将会是并州军所无法承受的。
那么这样一来,联合军就必须招募足够的炮灰才有可能出兵攻打坚城,而这样的做法先不说对后勤有多大的压力,单说时间上就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半年估计都可以算是保守估计。
这样一来,从战略层面上讲,固然袁术军的士兵被远少于他们的部队牵制在陈郡境内,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曹操军原本两路齐进遥相呼应的攻势也因此变成了一路的孤军深入。
不但会动摇东路联合军的进攻势头,同样也给予了袁术很多可操纵的空间。
事实上原本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前,袁术军就对李书实在这场战争中的态度有过争议。
袁绍和袁术之间那是死敌,至少在现在不论是袁绍还是袁术都处于实力比较强的情况下两个人都将对方视为平生大敌,欲灭之而后快的那种。而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关系不但尽人皆知,更重要的是当初其实袁术也是有拉拢过曹操的,只不过两人间的感情没有袁绍和曹操这对好基友那般深刻,所以当初曹操说了不少很绝情的话,可以说两者之间关系也算是势成水火。
再加上如今皇帝就在曹操手上,除非他愿意宰了皇帝,否则以袁术的私心也不会接纳他的。
曹操会宰掉皇帝让他自己背负那个罪孽却让原本高悬于全天下其他诸侯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消失么?
嗯,别说是曾经说出过“宁教我负天下人,莫让天下人负我”的那只黑皮矮子,只要没有被利欲熏心到了9的程度,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出这样脑残的决定,作死也不用这么个作法啊。
那么李书实和他的并州军呢?
天底下的有识之士都知道并州和冀州之间的关系极为微妙,甚至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刀尖上跳舞的仇敌”也不为过。北方的事情虽然还没有传到南边,但并不妨碍南方的时事评论家们以各种恶意猜度两者之间的关系。甚至不断期盼着两者之间什么时候翻脸开战。
所以说袁术的势力被削弱对并州军而言真的是一个对他们而言最好的结果么?
又或者说在袁术的面前适当展现一下肌肉让袁术军对其不敢妄动对并州军而言就已足够?
也许在正面战场上为了某种脸面或者信誉,并州军绝对不会选择放水,反而会给予敌人以迎头痛击,但是如果有一个比较合适的借口,或许便能够达成一种令双方都能接受的默契。
而桥蕤,其实便是这种论调的坚定支持者。
老将军不似年轻人,他已经过了打倒一切敌人的冲动年纪,同样经过讨董之战以及随后的诸侯混战,他对袁术军的真实实力有着一个极为清醒的认识——袁术军现如今虽然看上去无比辉煌,但事实上却是空中楼阁。危如累卵。但很多人对此却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当初与荆州刘表作战,袁术军是先胜后败,最终被刘表军从南阳驱赶到了豫州。
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呢?
答案很简单:孙坚。
仅仅孙坚一个人的生死便让袁术军从极为强盛的状态一下子被过去的手下败将翻盘成功。
这其中固然有孙坚身死惊动全军的因素,但受到孙坚之死影响最大的是谁?是那些孙坚的旧部们。而对于袁术军而言。固然孙坚的死让袁术军丧失了一把最锋利的尖刀。可是若袁术军真的很强,那么就算是一个孙坚倒下了,也可以再冒出一个孙坚。最差最差。也应该有人可以率领袁术军抵抗住刘表军的进攻稳定住原有的战线吧。
可惜没有,真没有,包括桥蕤自己在内根本没有人能够遏制住那个崩溃的局势。
然后袁术军又再一次站了起来,而这一次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答案同样很简单:孙坚的儿子孙策,或许还可以再加上站在孙策背后他的好基友周瑜。
事实上孙策最初独立领兵进攻陈留的时候,赢得很是艰难,若不是靠超强的个人力量重伤夏侯惇,斩杀李乾等曹操军将领,以当时袁术军的士气根本不可能是曹操军的对手。
作为一同参加过讨董之战的桥蕤,他对双方的实力还是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也正因为这样,桥蕤虽然年过五旬,但对孙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