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雪一片一片又一片 (第3/3页)
图之上,所剩下的不是群山之中于一两个山头之上占山为王,便是隐居于某个海岛孤悬海外。
可是不论是李书实还是其他人一开始都没有意识到,他们曾经种下的因,如今会结出怎样的果——原本在黄巾之乱中获得了土地的百姓却因为“还乡团”的出现而无奈的失去了刚刚到手的宝物。如果局势依然稳定。他们自然只能忍气吞声,毕竟他们没有资本与那些庞然大物抗争。可是当有一天这种机会降临在他们的头顶呢?
那些原本不曾参加黄巾军的百姓,也怀着怨恨走进了抗争的大营,而这些人所造成的破坏力甚至比那些从黄巾之乱中留存下来的真正的黄巾军余孽要更高。因为后者大多都曾经经历过至少也是听说过那来自于官军残酷的清剿。反而前者却大多数都是无知的。因此才能无畏。
所以。作为紧邻黄巾军重灾区兖州和青州的冀州,受到的影响自然也不小。
尤其是冀州作为张角宣传太平道的核心地区,哪怕被黑山和白波两支军队带走了为数不少的支持者。又被皇甫嵩和贾琮感化而放弃了心中的暴虐过上了安稳的日子,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张角留下的痕迹已经被抹去一空。
但是,只要生活稍有变化,局势稍有失控,张角的阴影便会再一次袭来。
事实上袁绍并非不了解黄巾军的厉害,毕竟就算黄巾军士兵普遍都是一些战斗力低下完全无法与正规军相比的残渣,可是那些士兵的数量依然足以令任何一个将领眼红。
毕竟只要稍加训练,再上战场走上几个来回,能活下来的自然便是老兵,进而成为精锐。
想一想那些从西北归来的冀州军精锐,其实当初他们在冀州的时候大多数不是作风懒散的郡兵便是战斗力同样无法与边军相比的豪强私军。可是现在呢?
就好像那些从幽州拉回来的黄巾军残部,战斗力上的确有些惨不忍睹,甚至这些士兵的身体素质还不如那些冀州乡下富裕的农户,可是在袁方的调度下,依然给公孙军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便可知道如果让这些人接受半年的训练和营养摄入,袁绍能够让他与公孙瓒之间的差距再一次凭空拉大一大截。
只可惜,随着袁绍军与公孙军连场大战,这些人并没有停下来接受训练并成长为精兵强将的机会,事实上因为清河之战的结果对袁绍略为不利,为了能够留给自己一定的喘息时间,那些来自幽州的黄巾军被袁绍当成了诱饵和弃子扔给了公孙瓒。
结果便是,乐成城下,尸横遍野。乐成北面的滹沱河边死者万数,河水一片殷红,滹沱河水为之不流,余者皆投降成了公孙瓒手下的炮灰。
幽州黄巾军的覆灭在袁绍的意料之中,所以他不慌不忙又利用大量的金珠财帛说服了另一路来自青州的黄巾军,于是刚刚在乐成打了一仗的公孙瓒还来不及休息便不得不面对从青州方向直扑而来包括了青州和徐州两个地区号称三十万之众的黄巾军大军。
当然,面对这样庞大的军队,公孙瓒倒也的确不愧是汉末名将,哪怕经过清河之战导致中层将官损失惨重,依然能够带着步骑两万余人凭借个人的指挥能力再一次在渤海郡的东光县南部地区打出了数场漂亮的歼灭战,最后统计下来共计斩杀敌军五万余人,获得人口七万余,财货无数,东光南部最大的河流丹水也被染得通红通红。
两战下来公孙瓒在黄巾军的眼中也变成了一尊杀神。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交涉中,哪怕表面上黄巾军还接受袁绍的“雇佣”,但他们明显不愿意再直接面对公孙瓒的兵锋,毕竟就算给的钱再怎么多也需要有命去拿啊。
更为重要的是,似乎是受到了袁绍施展的那些手段的启发,公孙瓒也开始寻求与黄巾军进行私下的接触。固然这些杂牌军在公孙瓒的眼中不过是土鸡瓦狗,可是蚁多还能咬死象,公孙瓒现在本就是元气大伤,若是再这样继续不断持续流血下去,崩溃完全是迟早的问题。
公孙瓒与黄巾军之间的接触进行得非常顺利,双方很快便在私底下达成了合作的意向。
之所以双方之间如此快便能谈妥,不仅仅是因为公孙瓒的“杀神”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了黄巾军将领们的脑海之中。
更重要的是,黄巾军跟袁绍已经有过合作,故此比起羽翼已丰且可供分配的蛋糕已经基本划分一空,最重要的是更加看重出身门第的袁绍,经过几次大战羽翼凋零并且实力也稍逊于袁绍,最重要的是出身边塞用人较为随意的公孙瓒显然更对那些出身低下的黄巾军将领的胃口。
毕竟雪中送炭的收获总要好过锦上添花而且还能受到尊重,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便是远在千里之外但对河北的争斗一直极为关心的某个人的态度。
而这个人,便是袁绍心中最为危险的那个个对手——袁术,袁公路。
这个人的危险程度,在袁绍的心中,绝对是第一,且没有之一。
潘森:这个是昨天的那份,又睡过头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