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雪一片一片又一片 (第2/3页)
凭借这与并州依然可以称得上是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他们自己不做出作死的选择,就算是西凉军对待他们也要小心翼翼。
于是,扫平了三辅内那些董卓死后跳出来作死的家伙,西凉人再一次开始了之前因为董卓被杀而中断的“西凉人的国”的建设,而且这一次西凉人的决心更加的坚定。
不过,与李书实所熟知的那个位面中的历史有些不太一样的是,这一次西凉人的行动显然更加的有序。而且几位大将之间似乎也远比他所熟知那段要亲密的多。
除了董卓死后态度暧昧的弘农段煨和金城马腾、边章,西凉人的纪律性之高足以让所有的看客们都惊掉一地的下巴。
而能够捏合这群来自西凉的骄兵悍将的,眼下也只有一个人,那个隐藏在西凉军中唯一没有在这次大封赏中获得升迁甚至还辞掉了身上一切官职的男人。
在这个男人的运筹帷幄下,西凉军似乎在发生着某种让人难以预测的改变。
不过,具体会产生多大的变化,却不是现在就能看得出来,李书实也不愿意在上面浪费太多的脑细胞,反正至少是五年内,西凉就算不发生内乱也不会有东出的**。
只要能够确定这一点。对李书实而言就已经足够了。
他的目光开始向东面转移。
因为来自北方的那个让人感觉不安的危险。让李书实认识到或许自己这样按部就班的发展或许并不足以抵御那个被他认定为稀世英杰的男人的冲击。毕竟广袤的草原虽说不论是人口还是经济实力都无法与中原王朝相抗衡,但是却足够对并没有多少战略纵深,同时不论经济还是人口更仅仅只是中原王朝一小部分的并州产生巨大的威胁。
最重要的是他并没有多少直接参与到草原内乱的手段,所能做的仅仅只是一些间接的法子。固然可以产生一些效果。但是效果能够有多大。不论是他还是他的手下们都没有足够的把握。
那么,找机会继续壮大并州的实力,对于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变故就变得非常重要。
只是……
放眼东顾。李书实却愕然发现,看上去自己似乎并没有多少可以下口的机会。
河北之地现如今除了李书实所占据的地区外,其余的地方都成了烽烟四起的战场。
袁绍和公孙瓒在这片大地上尽情地施展着他们各自的才干。
总体情况看上去对袁绍较为有利,可袁绍想要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却也极不容易。
不知道袁绍用了什么法子许了什么条件,总而言之刘虞对公孙瓒的支持是日渐衰竭,又或者说此时刘虞对公孙瓒所谓的“支持”不过是帮助袁绍清理内部的墙头草和有野心的笨蛋,至于钱粮之类的东西,找了个由头便掐了供给,让公孙瓒一方的后勤压力骤然剧增。
要知道在清河之战结束后,双方还爆发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战役以及十数次较小规模的战斗。
这其中既有清河之战后不甘心被刘虞所阻以致于无法彻底削弱袁绍而私下分派兵力进攻于渤海、平原交界之地的要地龙凑城,也有袁绍派遣麾下宠臣崔逊崔巨业由中山国进攻涿郡境内拒马河旁的故安城,期望以此威胁位于拒马河中游的公孙瓒新的大本营——河间易县。
这两场规模较大的战役中每一次双方投入的兵马总数都超过五万人,战斗进行的也都颇为惨烈,结果则是双方之间各是一胜一败,皆战损超过两万,可以说都伤了元气。
如果仅仅只是看这两场战役的结果,似乎袁绍所面对的情况要好上一点,毕竟袁绍治下的冀州土地肥沃人口远超幽州,战争的恢复能力要强于被刘虞拖了后腿的公孙瓒。
可事实是,袁绍相较而言的确是更占一些便宜,可是他却迟迟无法将这种优势扩大并将公孙瓒彻底击败,甚至就连渤海和河间两郡之地也是得而复失,对他的声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而让袁绍焦头烂额的,便是那群从中原大地如同蝗虫一般向四周扩散的黄巾军们。
好吧,虽然说张角早已经灰飞烟灭了数年之久,可是他所一手缔造的势力竟然还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这影响力即使是李书实都未曾想到。
原本仅仅只是一群感觉前路不明的黄巾军将领和一个打算走点歪门邪道的不安分灵魂合谋演出的一场戏,最初那些响应的人也不过是想要利用他们将声势搞大,顺便也让周边的诸侯们搞不清楚情况,虽然发现局面如同滚雪球一般走向了失控的趋势。可是眼见无法影响到自己的计划,不论是哪一方都直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还真是有种我的领地之外哪管洪水滔天的气势。
只是李书实没有想到的是,原本仅仅只是用来将一郡之地“清洗”一番的举动,却在这种不断的“滚动”中变成了一场滔天巨浪大雪崩。
黄巾军的主力的确曾经被讨伐的部队要么消灭要么收编,可以说随着以张牛角为首的黑山军和郭泰为首的白波军被招安收编,明面上成建制成规模的黄巾军已经消失在了大汉的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