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67.众相逼,意难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67.众相逼,意难平 (第2/3页)

 就像之前所说的那样,卢植如今的处境有一部分是因为他在朝堂上为李书实进行辩解和维护所造成的,正是他的这些举动才让某些原本处于中立的大臣被拉入了敌对方的阵营。

    毕竟在朝臣们看来,李书实绝对是第二个董卓的预备役,他和董卓不论从出身、成长经历和对待世家豪强的态度和手段上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

    虽说李书实在士林的名声没有洛阳大屠杀后的董卓那般臭不可闻,可是他在治下所采取的行动依然让身处于舆论的顶点以及自认为理应是国家唯一的掌控者的门阀世家感到不满。虽然随后做出了一定的妥协。但是因为那个具有李书实特色的科举制的存在,让李书实诸如兴办官学和普及稚童教育的举动变成了取代门阀制度的阴谋之举。

    好吧,门阀们这么说事实上倒也没有太多的错误,李书实的这些举动原本的确是为了对抗门阀世家而采取的措施,谁让当初那些人对他百般抵制。后来虽然关系缓和,甚至某些家族已经开始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李书实的官学体系,可是这个体制的主导权依然握在李书实手中。

    可偏偏这样一个对门阀世家态度颇为蛮横的人物却有兵有将而且还与西凉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这个人站出来振臂高呼,朝臣们相信群龙无首的西凉军一定不会无视这个人所发出的声音,更别说董卓临死前还让李儒带着孙女投奔了李书实。这其中的政治意味……

    可以说朝臣们也许在其他方面能力平平。但是在朝堂争斗以及打击政治敌人上,他们从来不介意用最恶意的想法来揣测政治敌人的目的,并以之为自己行动的准则。

    而那些中立者也认为作为先帝刘宏提拔起来的朝廷重臣,李书实非但没有驱赶走作为国之逆贼的董卓。而且与其结盟共同对抗朝廷光复的希望――关东诸侯联军。这绝对是大逆不道。

    所以。维护这样一个同样是逆贼的卢植,同样是应该被打倒的存在。

    至于李书实是不是打击了草原上野心勃勃的异族并且将大汉的国威再一次展现在西域这样的事情那些朝臣都会选择性忽略,毕竟只要政治路线走错了。那么那些功劳也只不过是逆贼炫耀武力的逆反之举,说不定在他们眼中鲜卑人反而是大汉的顺民,就算是入寇并州杀了十万八万的百姓也只不过是在讨伐逆贼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伤亡。

    慈禧老佛爷想来也大抵不过如此的心态。

    当然,放纵黄巾军灭了那些给自己上眼药的世家豪强的李书实也没多少立场指责别人。

    这完完全全都是政治最黑暗的一面啊。

    可是这却让刚刚诛杀了董卓正踌躇满志想要为大汉燃尽最后一分心力的卢植如何能受得了,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的他如今也只能在家里喝闷酒,在醉生梦死中继续着他的梦想。

    顺便,也将现实世界所发生的林林总总彻底遗忘。

    只是,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显然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朝堂上的纷争自然通过种种渠道流传了出来,传到了各路诸侯桌案上。

    “看样子没有了董仲颖这把‘苍蝇拍’,那群苍蝇又开始不停的聒噪。”

    “对于如今的情况主公不是早有所料,王子师的为人主公不更是早有定论么。”

    “只是觉得有些对不起卢公。可是那群苍蝇实在是欺人太甚啊,真以为自己已经可以掌控一切么?嗯,之前还想着要不要给老朋友提个醒,现在看起来是很有必要了啊。”

    王允的举动的确是让李书实感到窝火,毕竟皇帝远在长安又不在并州的眼皮子底下,在卢植不愿意与前一阵子还是战友的王允轻易翻脸的情况下,他的确是有心无力。

    但是,王允能够对并州做的事情,也只有添堵而已。

    须知现在的李书实已经不是当年的毛头小子,随着他南征北战东征西讨不断取得胜利,他的威望在某些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已经逐渐树立起来。至少在经历一场大败之前,他的威慑力便不会削减,在其辖下的地区任何与他敌对的人都要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力量。

    同时,入主并州数年后的今天,李书实对并州的掌控力也远非当日可比,他在并州上下中的声望已经不亚于那些士林大儒,甚至在百姓的心目中,努力发展并州经济让并州百姓获得更好生活同时有能力守护这样生活的李书实有着比那些虚无飘渺的大儒更高的名望。

    尤其在那些已经逐步融入到并州的异族人那里,让他们获得了之前无法想象的好生活的李书实的威信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程度。尤其是李书实那公平公正以及开放的态度,尤其加速了这一进程。哪怕当初某些汉族百姓对不断涌入的流民和异族感到无法理解,但是正因为李书实的公正以及保证公正的力量,现在他们已经熟悉了这样一个新的环境并为此而自豪。

    当然,这样的行为一开始自然会损害到那些本地的世家豪强的利益,可是当双方逐渐妥协并达成了以李书实为主的融合之后,那些愿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