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历史的雾霾(上) (第2/3页)
职只是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代领其职,俸禄则是秩比二千石,和光禄勋下属的骑都尉毫无二致。
西域都护府的大本营在乌垒城。最开始那里属于轮台国,在太初三年轮台国被灭后的第二年因为乌垒的重要军事价值而置使者校尉开始在那里屯田,这样多少可以缓解粮草运输和征集不便的问题,当然也可以用屯田之兵监视周边诸国动向。
西域都护府除了最高长官的都护外还另设一名屯田都尉配合都护。虽然后来都尉在东汉越来越贬值,但是西域都护府的屯田都尉却一直稳居都护之后的第二把手,甚至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屯田都尉还有权利代为行使都护的权力。
毕竟不管怎么说在西汉都护和屯田都尉其实都是都尉,军衔一样。
新莽末年,王莽大乱时兵力几乎被抽调一空的西域同样hold不住了,时任都护的李崇没于龟兹,都护府被迫中断。甚至一度不得不以莎车王代为管理。建武二十一年,莎车、车师等西域十八国上书请求复置都护,光武帝因为天下初定的原因最终没有答应。直到永平十六年明帝命时任奉车都尉的窦固北征匈奴,取下了伊吾,这才重新将触角重新伸向西域。
随后,于第二年也就是永平十七年,汉明帝曾尝试派遣陈睦为西域都护。结果到了永平十八年,焉耆、龟兹两国叛乱,陈睦被杀,都护府的设置再度陷入困境。
不过这样一来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不朽传奇,那就是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缔造者,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军政外交皆能且尤其擅长以战养战的天才战略家班超。
顺带一提的是,实际上在永平十六年那场窦固夺取伊吾的战斗正是班超的初战,也正是因为班超在这一战的良好表现才让窦固将重新打通西域的任务交给了班超以及另外三十七名勇士,也正是在这一次出访中,班超说出了那句伴随他一声的名言。
从永平十八年一直到永元三年,共十七年的时间,历经明帝、章帝、和帝三代帝王,班超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西域不断辗转腾挪逐步扩大大汉在西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而当永元三年,德高望重的班超正式出任西域都护使时,西域三十六国几乎全部纳入了驻龟兹境内它乾城的都护府管辖的范围。而当永元十四年,在西域一呆就是三十一年的班超因年龄原因返回洛阳的时候,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汉王朝。
可惜极盛之后往往会紧接着经历一次巨大的衰落。
班超死后,继任者如任尚、段禧等人,都是碌碌无为之辈。仅仅五年后的永初元年,西域再度归于混乱,段禧黯然而回。又过了十六年,出任西域长史的班勇继承父志,复平西域,以长史之职行都护之实。可惜造化弄人,仅仅五年后,激愤的班勇却不得不面对被罢官的凄凉。
此后至今的六十余年间,汉人在西域的影响名存实亡。最终于建宁二年的一次疏勒国国王和德的叛乱中,虽然擒杀了叛王和德,却也耗尽了大汉在西域最后的一点力量。
在此之后哪怕以董卓之强却也只能稳守边塞不得寸进,因为你让老董硬碰硬自然是无往不利,可是学习班超对那些西域国家玩分化瓦解恩威并施等种种手段……那么数年之后不是老董的脑袋被挂上了某个木架子上就是西域之地变成赤地千里。
“以西域诸国的军力,要设置都护府应该事有可图。但以目前之局势,大汉不可能长期派驻一支大规模的部队。张郡丞能否告诉我,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