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已知与未知 (第2/3页)
那就是――焚书。
如果说坑儒的儒还有待商榷的话,那么在焚书这件事上嬴政童鞋是没的跑了,他下令收缴六国散落在民间的书籍,将不利于自己的烧掉,对自己没啥害处的送到大秦国家图书馆以供大秦国家科学院的院士们(也就是秦朝的那些专门在官学讲授知识的博士)学习领会。
考虑到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与原始法家(也就是荀况大成前的野生法家,比如商鞅)的恶劣关系,尤其是孔子“仁,慎杀”的理念与秦从商鞅变法开始便流传下来的提高犯罪成本以降低犯罪**的执政方针完全是南辕北辙,再加上又是敌国的宣传品,所以恐怕那些儒家典籍中少不了对于大秦帝国的各种各样的言辞。
而且当时大秦帝国还发生了以李斯为首的秦法家与六国儒生之间对于执政路线和执政权的争夺,以李斯的心狠手辣,同门师兄弟韩非尚且活不下来,更别说那群很不对始皇帝胃口的儒生们了。所以一场轰轰烈烈的宛若特殊时期一般的收缴运动开始了。
始皇帝赢了,于是大秦开始只有一个思想,只有一个声音,只有一座图书馆。然后这座图书馆成了项羽点火的最好柴火。虽说之前萧何应该抢出来不少,只不过主要的还是行政用的户籍以及山河地理图册,大部分书籍都被项羽这个怎么看都是个杀千刀的家伙给毁干净了。
结果到了西汉建国之后,大家才忽然发现,原来堂堂大汉王朝竟然连大学讲义都凑不全乎,很多知识更是只知道书名至于书是什么样子那就完全是见所未见。这可怎么办?
俗话说得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大汉王朝下令,只要你手里或者脑子里有大汉王朝所需要的书籍的,不管你是什么地方的什么人,都有机会进入国家科学院工作,事业单位编制,各种福利待遇齐全,甚至还有专车接送,心动不如行动,快快拨打xxxx热线联系。
于是,不断有幸运儿进入到大汉王朝的官僚体系,而这些人根据自己手中保留下来的藏书或者自己脑海中的记忆用大汉通行的文字所撰写的大汉官方认可的教材便是今文经学的基础。
正因为赏赐很丰富,所以很快,大汉的国家图书馆经过数代的积累,也变得渐渐庞大起来,喜欢知识的人可以在其中尽情的畅游。只不过就因为畅游的人越来越多,问题也随之而来。
因为很多人发现,他们之前从那些大汉官方的博士(也就是科学院院士)那里学来的知识似乎并不完整,在图书馆中的很多藏书的内容都是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于是他们就开始怀疑其自己师傅所教的东西是不是有所散失散失,不管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先锋官便是汉哀帝时期刘歆,一个学识广博但是历史评价差别极大的人。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人的出身非常好,是正八经的汉室宗亲,只不过关系比较远。他的父亲就是个学问相当广博的儒生,而且还是中国第一个将书籍编纂城目录的学者,所以从家学上来说刘歆就很出众,更别说他后来继承了他父亲管理大汉国家图书馆的职位。
就是这父子俩,提出了古代典籍很可能比当代(汉代)所流传的那些要丰富的多,所以学者学习的时候应该以发现的古代典籍为主,以儒生耳听口述的记录为辅。这,也就是古文经学的来由,而今文经学则是相对于古文经学而产生的名词。由此,两大学派初见端倪。
可是这个提议首先就遭到了那些已经当上了博士的儒生们的反对,毕竟如果那样的话学问已经定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