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其位,谋其政 (第2/3页)
田和山林的比例,就能保证既不会出现大的水土流失,同时也能够为西河郡提供更多的粮食。不管对于民生还是战争都有着无尽的好处。
“这里我插一句,我决定任命我在这次西行途发现的风水士罗荷为我们西河的农业掾,专门负责农业及其相关事务。通过这段时间的考察,我认为她在这方面有着相当独到的见解,同时也非常擅长谷物的培养与改良,是个相当罕见的人才呢。”
不切实的深入到大汉的时代,你永远也无法体悟到粮食问题对于这个国家的深切影响。
很多人一直在说历朝历代最大的问题在于土地兼并,这么说确实非常有道理,可是其根本原因却是因为汉代那低下的生产力让农民没有足够的土地的话就连一年吃饱饭都变得很困难。leduwo
《汉书?食货志》曾经有这样一段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岁收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
这里面说的是一个有着两个壮劳力的五口之家拥有百亩(汉大亩,一亩约为0.71市亩)田地,每亩地的产量是一石半(这里的石是体积单位,汉代的赋税记录似乎都是按照提及来计算的。一石约为两千毫升,可装汉代最常见的谷物粟二十七斤),在十税一的税率下(10%)除去口粮外可用于交换的粮食不过四十五石。卖粮所得的钱扣除祭祀之后竟然连给每个人做一套新衣服都不行,当然就更不用提再负担点别的苛捐杂税或者生点病死个人。
这个属于自耕农的生活水准,虽说汉代的耕种水平随着各种器械和方法的发展有了不小的提高,产量也有了不小的发展,不少良田已经可以达到亩产将近三石的程度,同时大汉的官方税收是三十税一,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应该能够使他们的手头宽裕一些。
可是问题就来了,能够生产出三石的土地显然很难被普通百姓占有,如果是丧失了土地而租种地主豪强家土地的佃户则需要交纳一半的产量,这种对半砍的做法让佃户如果仅仅只是给地主豪强种地的话显然无法生存,结果自然而然就被地主豪强收编城部曲家兵以获取口粮。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曹操当年的民屯政策才被很多人诟病就是因为丫的收税收的连地主老财们都自叹弗如,不用官家的牛税收和地主老财一样,而用了官家的牛政府要拿走收成的成。估计这种应该是由政府提供的,就算是看管很严的监狱都有花样百出的越狱方式,更不要说没有监牢大狱那么严防死守的屯田兵的看管。
现在的西河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地广人稀,可是因为匈奴人的存在以及鲜卑人的压力,必须要保证相当的兵力,尤其是在士兵的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