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一章 苏联之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十一章 苏联之行 (第3/3页)

基在材料中重点说明了这几次空战的变化,特别是装载大队长、中队长飞机上的那个jīng巧的无线电,以及那准确地引导和指挥。看到这份材料,斯大林突然想起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前几rì带来的雷达和无线电设计图纸。“对了,还有那火箭弹”,对大炮主义有特殊感情的斯大林其实对火箭炮特别感兴趣。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很早就在在火箭方面投入了很大的jīng力。1921年,专门研制火箭的第2zhōng yāng特别设计局成立,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研制合格的固体火箭燃料和发动机。经过不懈努力,苏联设计师先后研制出了可以稳定飞行400米的固体火箭,shè程1300米的火箭弹,以及pc-8282毫米和pc-132132毫米航空火箭弹。苏联飞行员曾使用pc-82火箭弹在哈拉哈河狠狠地教训了骄横的rì本人。1938年10月,火箭炮车载实验正式开始,以ЗИС(吉斯)--66x6载重卡车为平台,火箭炮共有24条工字型发shè轨。1939年3月,沃罗涅rì的“共产国际”工厂8导轨的БМ-13-16试制成功,БМ-13总共可以携带16枚m-13(pc-132的改进型)132毫米火箭弹。测试结果表明,БМ-13特别适合打击暴露的密集敌有生力量集结地、野战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这次孙科带来的火箭弹技术资料和实物经过伏罗希洛夫的评估非常有助于帮助苏联增加火箭的shè程,实现火箭弹的小型化。这些技术将对航空火箭、车载火箭炮甚至正在研究的单兵便携式火箭筒的后续改进有非常大的帮助。

    “看来需要跟中国特使好好谈谈了。”斯大林自言自语到,他按动了桌上的呼唤按钮。

    --------------

    5rì后,莫斯科飞往乌鲁木齐的飞机上,孙科踌躇满志。第四次访问苏联的成果超过了前三次的总和。孙科知道,在抗rì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只有苏联能这么大规模的援助中国。从地缘意义上,苏联是跟中国靠得最近的大国,在面对rì本的威胁的时候,苏联不得不大力支援中国。但是这次双方修订的《通商条约》中有更多的内容在里面,双方还约定了技术共享的条款,中国将提供给苏联雷达、无线电等电子技术,而苏联派出专家指导中国的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建立。

    《通商条约》还扩大了以货易货的范围,中国急需获取的战斗机、武器和工业设备范围和数量都大大扩大,首批100架i-16战斗机、12.7mm机枪及弹药以及石油钻探和炼化设备已经出发分别从空中和陆地(西北通道)前往兰州。其中武器将直接转运到chóng qìng和成都,机械设备将用于扩大玉门油田的生产。对于战斗机,孙科还通告了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rì军正在装备的“零式”舰载战斗机的情况,并表示希望能尽快获得能与之抗衡的战斗机,比如目前还处于试生产阶段的雅克-1(yak-1)战斗机。

    而炼钢、电解铝、机械制造等设备目录也正在拟定,似乎一夜间,中国的重型工业就要从德系、美系转换为苏系了。当然中国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矿产资源,从42年开始分批偿还,偿还的时间甚至延长到30年。

    在此之外,苏联再次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用以购买苏联工业品及设备,中国自1942年7月1rì起分十年偿清,年息三分。

    这次孙科能带着这些重大的成果回到chóng qìng,将非常有利于他政治地位的加强,也让他在中国zhèng fǔ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这非常有利于他推行自己的“mín zhǔ”和“宪政”。

    ********************

    排版是不是有点问题?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