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相信未来 (第3/3页)
儿子都不太用心,何况养子?相对来讲,工程师们的高额薪水可以忽略不计了。当然各项目组所取得阶段性成果,包括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上的成果或者进步,其中个别可以称得上是重大成果,这让1987年的成绩单不太难看。因为李思明希望一口吃成大胖子。
李思明按照协议支付大约5千万人民币奖金,这样的钱,李思明花的很舒服,这总比投资之后一无所获要强得多吧?李思明当然希望越多越好,支付得越多越快。说明成果越多。达成的越快。不过。这高额的激励措施,加上越来越浓厚的科研气氛,让所有工程师们的研究热情高涨。
从某种程度上,微星公司中央研究院就是缩小版的中科院。而且是精华版的。如果要说微星中央研究院与国家的研究院所不同之处。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要数研究资金的充沛,而且是有管理的使用。李思明的钱很多,但是如果能够,他宁愿一分钱当两分钱使。任何项目的立项,都严格按照项目目标要求,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计划书。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启动资金、团体奖励及在个人的分配,都跟最终的结果挂勾。1987年国家在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7个高新领域,落实课题800个,总投资也才2亿元,这其中有没有花到点子上。还另说。
第二是与绩效挂钩的高额奖励。中科院的研究员他会按照协议给出一个团体奖励,如何分配,要中科院说了算,而微星公司的工程师们的奖金,则是基于能力主义的物质激励,是与个人的绩效挂钩。结果是,中科院的研究员们十分眼红,后来有许多人干脆加入了微星公司。
第三,侧重于应用型的科技,而且跟公司的目标是一致的,强调未来市场需求是技术开发的内在驱动力。从源头入手,控制科研的方向,从最大限度上减少浪费和弯路。
第四,要属微星研究院的越来越浓厚的创新氛围了。中科院的人来到微星公司,就发现原来这里比国内要先进的多,当国人还在挣扎于3英寸技术的时候,微星公司已经拥有了5英寸技术,提前六年;而在光刻领域,国人努力开发3微米技术,微星已经拥有了1.5微米技术。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一个拥有先进技术基础。大量的科研设备,并且拥有一支大多数人有国外学位的技术队伍,却是可贵的。在数十个混编的项目团队中。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经历,让思想在自由争论中碰撞并闪耀着光辉。大胆的想法并没有人耻笑,而是很认真地跟你讨论可行性,技术上的冒险和失败却能迎来鼓励。
对于沉浸于科研工作之中的李思明来说,最欢呼雀跃的却是一个个项目的成功,最苦闷的是一个个拦在前进路上的险阻。尽管1987年的科技成果跟他的长远计划相比,还相差甚远,但是也让他十分高兴,开了一个好头,只要咬紧牙关,他希望未来是“胜利在向你招手,曙光就在前头!”。
当他从繁重的研究工作中暂时解脱出来喝口茶的时候,他是幸福的;当他完成一天的工作回到办公室点燃一支雪茄烟的时候,他是惬意的;当他花了几个小时才让年轻的工程师理解自己的科技思路的时候。他是满足的。
人只有吃饭才能活下去,甚至还想活得更滋润一些,但是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为了更滋润。尽管1987年无论对于微星科技,还是对于李思明来说。都是艰难的一年。一切都是从头做起,混乱变得有序起来,理想主义变得更现实起来,而对技术的热情却从未消退。但是李思明觉得这才是真实。就如同他的儿子不肯吃饭一样真实。
正是因为相信未来。他就不会半途而废,更不会因此遇到一些困难而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