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再回深圳 (第2/3页)
思明和小刀在香港休息了一夜。李思明注意到,《阿甘正传》已经在香港上映了。虽然不能做到与北美市场同时上映.但是银都林老板的速度可不是一般的块。通常外国电影在香港地上映至少要晚上6个月左右.这个家伙颇令李思明满意。不过.李思明对自己的电影在香港的票房不太抱很大的期望.现在香港本土地电影坚挺无比,还未达到最顶峰。
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的第二阶段的会谈是从1983年7月12日在北京开始的。这是一次马拉松式的谈判。由于英方仍然坚持“主权换治权”的立场.会谈从一开始就陷入僵局。英方并打出“经济牌”中方施加压力.进行讨价还价。9月24日.港元收市价为1美元兑9.6港元.达到创记录的最低点.从23日至24日,短短的48小时内.港元对美元贬值12.9%.对15种主要货币平均贬值11.6%.
香港金融体系面临全面崩溃的危机,颇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顿时引起了香港各界人士对英国企图以“经济牌”压中国让步的做法提出强烈批评.几千市民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亲会.要求香港当局尽快采取措施,制止港币下跌,物价上涨。一向标榜客观中立地《信报》.也发表了题为《损人不利己的险招》地文章,指出:有人认为“不妨乱一下.或许可以加强英方讨价还价能力”.其实这是一个“损人不利己的险招”。“港英如果为争取谈判桌上的优势.再乱一乱.再一次牺牲港人的利益.最后连恐共的人都会反感的。”在此情况下.港英当局感到不尽快采取措施.收拾局面,必将引起严重后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0月15日.港英当局实行固定汇率,1美元兑换7.8港元,同时取消10%的港币存款利息税.以及银行最优惠利率也由13厘提高到16厘.使港元对美元汇率迅速回升.这场严重港元危机.令港人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的“九月风暴”终于过去.英国的“经济牌”也同时宣告破产。
“再跌一次.让你们血本无归才好!”李思明悻悻地想道。
李思明看了从机场买的报纸上的相关报道之后,又一次感叹这金融学是个很有“钱”途的学问,只可惜,他一点也不懂。要不然,比拍一部卖座的电影要赚多得多。他忘了.这一行的风险更大,说这话颇有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意思。
第二天,李思明和小刀赶往深圳。小刀与李思明分别.直接离开找他的老战友去了。
深圳地变化只能说是日新月异。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宽敞的马路一条条通向四面八方,来自全国地建设者在这里披星带月。也出现了第一批打工者,他们最后成了深圳人。但是深圳地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吸引投资,获得建设资金,深圳采取出租土地的方式吸引外资.主要是香港地资金。
列宁曾主张“资为社用”.他说:“不怕租出格罗兹内的1/4和巴库的1/4,我们就利用它一来使其余的3/4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研究资料表明。苏联有2/3的大型工业企业是用美国的技术援助建成的.他们还聘请了一支2万人的美、德、意专家作为“援军”。
深圳人找到了理由.香港德兴公司抢先租地5000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