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两个跑龙套的 (第3/3页)
进行了修饰和美化,摒弃了原著的荒诞和讽刺。添加了不少温情元素,这无疑使影片更合观众的
口味。但却牺牲了原著地叛逆斗争精神,使影片成为了一种理想化道貌岸然德的象征。这是观众
地需求,李思明不会那么傻,拧着干事实上,原版就是如此,李思明不会寻找个人所谓“艺术突
破”。而当别人一遍又一遍地评价李思明的“电影艺术”之时,李思明却在偷笑。
“必然与偶然总是相伴而生的。就像打篮球,最后秒的绝杀如果偶然成功了。则被认为是必
然,人们会赞叹那位投手的伟大和临危不惧,顺便教练的不拘一格的用人观受到吹捧;如果投丢
了。则也会被认为是必然,人们会将整场的失败归结于那位投丢的人。要么被骂手软,要么教练
会被骂择人不当。人人都是事后诸葛亮!”这是李思明地想法。
要么是天堂,要么就是地狱。事实就是这样,当欠成功时,人们就会谈论成功的必然性,当
作成功学书籍的素材;如果失败,人们就会寻找你失败地必然原因,一遍又一遍的当成反面教材。李思明将拍电影看作是打仗,学会让每个人发挥团队中一份子地作用,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那
些演员及摄影师等演职人员,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李思明“偷懒”,尽可能让原班人马一起工作。
别的导演拍一部2小时的电影用200小时的胶片,他不怕浪费,400小时也不可惜。对
此,大管家弗兰克尔很是心疼,李思明却用《大白鲨》的范例作了辩护:为了追求逼真的艺术效
果,斯皮尔伯格将《大白鲨》的拍摄时间从五十天延长到一百五十五天,预算从四百万美元增加
到八百五十万美元。演职员们天天出海、晕船、遇险,紧张得几乎得了神经病。制片厂的总经理
几次来电话威胁,李他停拍。然则,这一切艰难险阻终于被史蒂文用大鲨钱般的勇气之牙咬碎了。他不但坚持拍完了片子,还使好莱坞赢得了空前的票房收入---一亿一千万美元!这令整个
电影世界目瞪口呆。
汤姆汉克斯的表演不是无可挑剔的,他还年轻,虽然这位中国籍导演比他还要小一岁。但是
汉克斯远没有到达自己的巅峰状态,不过他很勤恳,李思明也很有耐心,他不想拔苗助长。
“对不起,李,再来一遍!”汉克斯一次又一次的表示歉意。李思明怀疑他是不是有日本血
统,弄得李思明都没法生气。
在ng了n次之后,汉克斯明显已经适应了自己的角色,成了“弱智”,十分朴实自然。休
息地时候,就躲在一边“闭关”,一次又一次地思索着台词,揣摩着人物角色,嘴里还念念有词
,像是着了魔。就连被除数弗兰克尔称为“门外汉”的曾智也认为不错。
“他不会留下后遗症吧?”在拍摄现场“视察工作”或者说是“监督工作”的曾智担心地说
道。
“照你这么说,那演希特勒的,岂不要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李思明没好气地回答道:“
如果他不这样,就不叫汤姆汉克斯了!”
“真不知道你为什么那么爱用新人!”曾智道,“这么费劲,值得吗?”
“值,当然值!”李思明肯定地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