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四章 阳光下的心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四章 阳光下的心情 (第2/3页)

李思明以前在北大荒时与军队之间的种种线索,还有父亲似乎和李思明之间并不像是表面上看到的那种关系,这让她将一些事实串联在一起。

    终于有一天,她将正要出门上班的父亲拦住了:“阿明到底去了哪里?爸爸你知道吧?”

    父亲一愣,给给笑道:“这我哪知道。”

    “你骗我,我知道,他一定去打仗了,不然他不会不给我写信,更不会一个电话都不打!”杨月问道。

    “这个……你不要胡思乱想了!”父亲表情有些不自然。

    “你骗我!我恨你!一定是你让他去的,他又不是军人,为什么要他去!”杨月抓住父亲的衣袖。

    “小月,你不要闹,这是国家和军队的需要,也是他个人的选择,但我向你保证,这件事是没有人命令他去的。”父亲承认。

    “自愿去就天经地义吗?阿明要是有什么意外,你拿什么陪?抚恤金还是军功章,一条人命就值那么点东西?”杨月得到这个明确却不是她想听到的答案,忍不住痛哭。

    “小月,你放心,据我所知,他现在很好,立了很大的功劳。再说你许伯伯家的志强和他在一起。”父亲安慰道,冲着走出来的妻子使个眼色。

    “小月,你放手吧。你爸还要去上班,这样拉拉扯扯的让人笑话!”母亲拉住杨月。杨月放开父亲抱着母亲痛哭,泪水打湿了母亲的肩头。

    战争是整体,是一小群人指挥一大群人作战。那些政客、统帅和将军们总是会发表一些豪迈的宣言:拿破仑1812年说:再过三年,我就要成为全世界的主人;日本军国主义份子说大日本皇军将在6个月内灭亡中国;麦克阿瑟说“联合**”将在1950年圣诞节前胜利回国。

    但士兵是个体。相对一场战争来说,实在太渺小了,他们只能在密林中踟躇,在战壕中啃干粮。在猫耳洞中思念家乡。没有人会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普通士兵的名字,除非这位士兵成了“战斗英雄”,但这往往意味着死亡。

    哭累了的杨月。发疯似得收集所有的报纸,查看所有与战争有关的新闻报道。上面充斥着政治宣言、战争捷报和英勇事迹。但是她却找不到李思明地名宇,她也不想看到他的名字出现在上面,因为那样往往意味着流血和牺牲。于是她每天都会回家,希望能够从父亲那里得到更多的消息。但是父亲似乎知道得也不是很确切,由于工作职责地不同,战报传到他那里往往稍晚一些。每次只是说李思明立功了,说得很笼统。只能说明李思明还活得好好的。

    3月5日。新华社播放我国宣布撤军回国的命今。澳大利亚《时代报》此前称:如果确实出现了(撤军)这种情况,那时中国就将会取得像一九六二年“教训印度”那样的巨大胜利。在这种情况下,越南在印度支那的凶猛形来就会像气泡一样地破灭了。它对柬埔寨(也许还有老挝)的控制就会削弱,而且河内――莫斯科条约将证明对越南在战略上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东南亚就会日益尊重中国地力量。

    听到撤军的消息,杨月忧伤地心又开始欢快起来。杨月并不会去关心什么战果。她只想知道李思明什么时候能够回国。父亲一直声称一切都好,但是随着截止日期到了地时候。她还是不知道李思明的近况,但是她发现父亲的神态不再像以前那样泰然自如。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她可以有机会看到国外的各种期刊报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