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五章 报告会与学术权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五章 报告会与学术权威 (第2/3页)

术的总和。所以要将理论转为现实,还需要具备相关的工业基础,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相当数量的专家才行。

    李思明清楚,微电子学是个未来技术,将来计算机将成为个人的必备物品;晶片的生产动辄投资几十亿美元,关键技术却掌握在别人的手中。而现在这方面关键的技术刚刚开始研究,现在开始追起,还有可能追上。远的不必说,现在国内连录音机、彩电都需要进口。在七十年代初期,由于受国外ic(半导体)迅速发展和国内‘电子中心论‘的影响,加上当时ic的价格偏高(一块与非门电路不变价曾高达500元,销售利润率有的厂高达40%以上),而货源又很紧张,因而造成各地ic厂点大量涌现,曾经形成过一股‘ic热‘。不少省市自治区,以及其他一些工业部门都兴建了自己的ic工厂,造成一哄而起的局面。集中人力、物力,才能搞高科技,否则只能是低水平重复。

    李思明有一个梦想,不仅要理论上要追踪微电子学应用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更重要在商业应用上要不落后于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可惜,现在各方面条件不太成熟。但是目前可以将理论研究可以作为自己的重点。

    学术报告会,如期举行,宽大的礼堂座无虚席。老叶和陈剑及一帮同学,早就来了,作为电子学系的学生,虽然还未接触到专业课的学习,但是来给李思明捧捧场也是应该的。虽然李思明比老叶年纪要小得多,但达者为先,李思明早就成了他学习的榜样。

    而徐大帅和陈诚早就发动出身于北大荒的知青,全部来听报告,尽管他们根本就不懂。

    杨月自然是一定要来的,她不明白李思明为什么不管在什么地方,总要搞出大动静出来,但是这是令她自豪的事,还能有什么能比看到心爱的人做出成绩更让自己高兴的事?

    会场的第一排坐着不少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他们当中有一位姓黄的老科学家引起别人的注意,他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内的领头人,早年师从数位外国著名科学家,回国后是中国半导体方面的开拓者。他曾是北大的教授,据说“大跃进”激发了北大半导体专业的师生的创业激情,在他的带领下,他们一度雄心勃勃,计划建立半导体工厂,但苦于没有资金,师生们就在物理大楼的门口卖冰棍。黄老师一马当先,大声叫卖,有一次正好碰到要去开会,他居然把自己的英国太太请来替他叫卖。但是文革一度中断了他的研究工作,在沉寂近多年后,又重新活跃起来,他开始了他研究生涯中第二个活跃时期。

    在周校热情洋溢的介绍之后,李思明走上了讲台,看着底下或期盼或鼓励或热切的眼神,李思明激情澎湃。这是他的讲台,一个他在北大荒曾梦想过的一个舞台,现在他终于站在这里,他坚信这是他挑战科技高峰的起点,尽管未来的路还很远。

    在这个讲台,他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集成电路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理,结合国内现状和国外最新发展,以最浅显的语言,生动地表述了他的观点。提出了许多新观点,诸如多晶硅薄膜“应力增强”氧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