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不成比例的战斗 (第3/3页)
对于唐元素的利用,国人远远没有美国人狠心,老寿星甚至强调了不得将唐原料应用于战争武器,而早在上次窃取唐原料的合成方案的时候,美国人就已经想到了如何将它利用到战争之,那种强大的能量比之原弹差相仿佛,但是爆炸引起的辐射却远远的小于原弹,对于战后的建设还是非常有利的。
此时海面上的战争似乎是已经到了尾声,没有一条战舰能够逃过天空和水底的两面夹击,航母上飞翔而起的战机还没有来得及展示它的威力就被高空的激光能量炮火击变成了一堆废铁从空跌落在海水,数以千计的导弹从航母上发射而出,却被高空甘兴所驾驶的飞船打落了一些,剩下的一大半也被守候在国大陆上空截击从各国内地发射的远程导弹的飞船闲庭信步一般的顺利截击成功。
随着海面上的战舰越来越少,导弹飞起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当最后一艘航母在甘兴的一支风雷神箭威力下爆炸的时候,海面上已经没有一艘能够完整漂浮的战舰了,摇摇欲坠的诸多战舰似乎成了此时海面上的唯一一道风景,台湾海峡成了有史以来的一个最大的战舰埋骨之地。
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看来朝阳就要升起了。台湾海峡海面上战舰正在下沉,美国飞船也正在往回赶。
此时也不得不分头说一下另外三个战区的战况了。早在92年的印战争,印度就曾经领略过了**人的铁血力量,那次战争以国取得了绝对优势和胜利而结束。其击溃印军、向前推进速度之快,有时连**队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印度人自己的书这样写在这场速战速决的闪电战──实际上,战争持续了不超过十天──国人到达东北边境特区麦克马洪线以南两百英里的阿萨姆平原的边缘,抵达了卡门边区伏特山他们的主张线。在东北边境特区另一端的鲁希特边区,他们向南和西南方向推进了00英里,强占了从基比杜到瓦弄和哈渝梁的大片领土,他们还到达了距迪格搏伊油田仅剩下85英里的地方。
92年月2日,在开战一个月后,国单方面宣布停火,立刻撤军,并宣布为了表现诚意,不仅退回到战争开始以前的实际控制线──即「麦克马洪线」,还从「麦克马洪线」继续后撤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写道,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种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
当然国的撤军也是有一定的目的和背景的,透过**的帝王意气、国际政治的万千风云,在那些浓艳色彩背后,那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要归结到一个老老实实的技术问题(当然也是实力问题)──在西藏高原上保障后勤的困难。
此次印之战的开始就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那种仅仅是地面战争的优势力量决胜负了,对于印度的突然发难,作为三军总指挥的武云刚和甘兴也就是仅仅派出了一万特种部队战士和三百架飞龙战机以及二十艘飞船,而就是这些战士和三百架飞龙战机就已经不是印度人的部队所能够抵挡的了,两艘飞船的勇猛火力几乎是虎入狼群摧枯拉朽一般的将印度的近百艘落后了几年的飞船变成了空的烟花,有些飞船甚至是在飞龙战机的强猛炮火之下从空坠到了地上,爆起一朵朵蘑菇云也似的烟尘。印度士兵终于知道了当年是什么武器使得强大如日本的军队全军覆没了,那闪耀在空的炫目的白光简直就是催命的阎罗啊!十几分钟以后,一万特种部队战士就推进到了迪格搏伊油田,并迅速的将油田接管,即将继续推进的时候,武云刚的命令传来说,停止前进,原地待命。
俄罗斯的地面部队还没有出动就首先将近两百艘飞船派遣了出来,还没有飞临国大陆上空就迎面碰上了前来阻击的大约一百艘全部是唐原料驱动,装备了能量护甲的国飞船。一场高空的遭遇战打响了,实力悬殊之下,国飞船一开始吃了一点儿小亏,但是随着飞龙战机从飞船涌出的越来越多,战争的场面渐渐的成了国人控制了。
十分钟以后,俄罗斯地面部队出动,却也在茫茫雪原上碰上了刚刚抵达的十万手持激光能量枪的特种部队战士,雪花和血花一起将整个雪原变成了一个人间地狱。俄罗斯人的鲜血在几十年以后终于洗清了他们在东北三省造下的孽。
八十万的先遣部队很快就成了雪原上的亡魂,此时空的俄罗斯飞船已经开始了撤退,没有接到命令的国飞船乘胜追击,又将落网的十几艘飞船绞杀在强大的火力网。至此,俄罗斯的主要力量已经全部覆灭,后续的近两百万地面部队和空战机在知道了这种情况之后迅速的撤离了俄边境,扔下了很多的辎重之物,被国战士们运走当作了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