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三拜陈情托万里 (第2/3页)
女;而更多的,是我们队伍经过途中的百姓。
“我们刚出京城的时候,并没有这么多的物资。但是,我们每走一路,都会有百姓推着小车、提着篮子、挽着包袱前来。他们知道诸位的苦,知道诸位的累,知道诸位的鲜血是为了谁而流。
“有年轻的妻子带着刚出生的娃问我,孩子的爹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她现在天天教孩子学叫爹,就盼着一家团聚的那一刻。我说‘快了,孩子在不久后肯定可以对着一个傲人的父亲叫出那个字’。
“有年迈的母亲拉着我的手问,边关冷不冷,孩子参军的时候穿的只是秋衣,连身厚衣裳都没带,她拿了一袋子的衣服给我,里面有冬衣,也有夏装,她怕我不愿意带那么多,解释说‘孩子走后就做了冬衣,可是一直捎不来,等到夏天,怕他捂出痱子来,又做了夏装,秋天惦记着以前的衣服该破了,又做了秋衣,这样一季一季地做下来,就攒了一大袋子……可是前方战事紧急,她捎不来啊!’
“在我们带来的物资里,一共有一万二千多双鞋。因为行军打战,不就要靠一双脚吗。”
她拿出一双做得踏踏实实的鞋子,“这是一位年迈的母亲交给我的。她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们的队伍一路向西,只走大道。她走了三天到官道上,怕会错过,就在道边打地铺等我们。她说她已经两年没见到孩子了,都不知道该做多大的鞋了,说着说着就掉下眼泪。
“对于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们可以说什么,我们只能尽力把她的心意捎到,但是她只知道儿子叫狗娃,是两年在垅地前投军的,连在哪支队伍都不知道。
“刚才我问过厉军师,我们在编的士兵里有几千个叫狗娃的,来自垅地的也有一千左右,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那到底是谁的母亲?”
台下响起了抽泣声,有人叫着“我老家就在垅地”“那不是我娘么?”
“我感到很愧疚,我当时居然无法答应一个连骨肉都献出来了的人的――这样小小的一个请求。就像我今天站在这里,我也无法再带给你们更多一样……我只能在这里向诸位道一声‘谢谢!’”说完又是一拜。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每一个都盯着这个女子,这个把亲情、把盼望、把感激带来的女子。看着她的嘴,希望她继续说下去,说到自己的父母、妻儿、乡亲……
“当时我很抱歉、很抱歉地告诉她,或许我找不到她的儿子,这么多人里,有多少人叫着这同一个名字。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偏僻山野的人,一个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女人,却讲了我这一生中听到的最具道义的一句话,她说‘没关系,捎到军中就好,因为他们都是――‘儿子’”
人群中有人开始落泪。
“对于他们来说,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的孩子,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的亲人。他们不在乎东西到了谁的手上。因为――我们都穿着夏渊的军服,因为我们都守着夏渊的疆土,因为我们都是夏渊的骨血子民……
“他们盼望着和平、盼望着团聚、盼望着天伦之乐,我们还要让他们等多久呢?我们要让青丝变白发、白发变泥尘吗?”
她突然举起手中的鞋,“我们要用这样的鞋,后退到哪里?”
右手一挥,指向身后“大家看看那边,那是什么地方,那里有谁?我们要让敌军的铁骑跟随着我们的脚步,踏过那里吗?”
“誓死不再让敌人前进一步”
“保护家乡”……
齐天的呐喊震惊云霄。
等队伍稍有平静,她张开双手轻轻下压,场上顿时一片肃然,“现在,我把举国百姓托我行的礼捎到。”她拂好被风吹乱的发丝,正了正衣襟,跪了下来。
台下有人单膝跪倒,一个、两个……一片……最后是全军。
所有的人都看着这个女子,这一刻,她不是运输使,不是朝廷的代表,甚至不是左相的女儿。她是父母妻儿的盼望,是夏渊乡亲的嘱托,是千万子民的热忱……
行完大礼,她看着台下肃穆的人群,道:“我们面向东方,向我们的亲人致意。”
回转身,她带着这十万军士,向东方三拜行礼。不需要指令,不需要口号,大家整齐划一地跟着她,向夏渊的百姓叩首。
这样的一个女人!楚天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