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六章 公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十六章 公道 (第2/3页)

他才是呀,怎敢妄加腹诽?

    ※※※

    一边忙着赈济灾民,我一边向尉忌打听外面的情况。尉忌报告说:“一些草民,目不识丁,怎能闹出这样大乱子来?据说有些炼气士也掺杂在其中,煽动人心,这才如燎原之火,一不可收拾呢。”我点点头:“还记得前此带乱民包围我们,多亏与膺飏有旧,才网开一面的那个怀化缙绅靳贤吗?”

    “大人不说,某几乎忘记了!”尉忌一拍脑门,“此亦本县人也。”我点头回答:“上任以来,也曾查考过此人家世,他住在县城西北百里外的兰眷村中——此村中人一贯好斗,不服王化,因此虽知靳贤就在贼中,我却不敢派兵丁去拿他的眷属。”

    尉忌听了这话,双眼一亮,猛拍胸脯:“请大人拨给四五个兵丁,小人前往兰眷村,定然不辱使命,拿了这贼的家眷来!”我不耐烦地摇摇头:“何必多事,何必多事!”

    说起靳贤,我不由又想起曾和郕朗一起关在牢中的那几个作乱的平民百姓来了。判文早已呈报京都,却迟迟不见批复。我本来打算一边放赈,一边就在粥场旁砍了那几个乱民,恩威并用,收本县百姓之心,这个计划就此告吹。其实作为一县之长,非常情况下是有权力砍几个平民的,但正如我才对尉忌说过的话,“何必多事”,先斩后奏,将来对朝廷解释起来肯定还多一宗麻烦。

    粥场就设在西、南两座城门边,每日排队等食的人流络绎不绝,绵延数里。光靠城中那两百多名士兵,是根本无法维持秩序的,何况他们还要用来侦查和守城,以免邻县的乱民趁机前来袭扰。我想了好久,决定联络郕朗的舅父相侑——我放了他的外甥,他别以为送点礼物,送个伶俐的丫鬟,就算还报我的恩德了——请他召集本县的缙绅乡宦,各出点力,拨点家奴、家臣来帮忙施粥。

    可是才施了五天粥,问题就出来了。那天一早,相侑前来衙署找我,紧张兮兮地说:“禀大人,这样施粥,怕是过不去本月就要告罄。”我吃了一惊:“那些顽民,莫非吃得太多吗?每日一餐,有个半饱就行了,二回来取,定不给予!”

    相侑回答道:“小人早想到这点,都在每日施粥前先放牌,一人一枚,交牌取粥。然而这两日前来求赈的多出一倍有余,临时劈了小人自家后院的修竹做牌,也无法补足。遣人仔细打探,原来竟有半数不是本县之民,是由外县流亡来的哩!”

    对啊,闹饥荒的不仅我怀化一县,邻县的饥民听说这里舍粥,哪有不赶紧跑过来的道理?然而短短五天,竟然求赈的人群中就混杂了一半外乡人,多少有点令人难以置信。我盯着相侑的眼睛:“果有如此之数?莫非你们中饱私囊,却故以此说来惑我?”

    相侑连连磕头:“大人宽放小人之甥,如有再造之德,是大人放出来的粮米,小人怎敢中没?大人若不是信,自去粥场查看便是。”

    开玩笑,我堂堂一县之长,怎能亲自跑去粥场和那些衣衫褴褛的饥民混在一起?何况,就算我亲自前往查访,他们那么多缙绅乡宦联合起来,很容易造点假象把我饶进去。我一边留心观察相侑的神色,一边问他:“那么,你有何解决之策?”

    “城外乱民纵横,恐不日便到城下,”相侑小心翼翼地回答说,“怎可每日大开四门来舍粥?小人们商议了一下,不如将城外饥民尽数赶将出去,关闭大门,只赈济城中饥民。如此,也可不出差错——外县之民,自有外县的令、长管理,都拥来本县,受大人活命之德,正如母乳有限,不活己儿,却哺他女,小人等窃为大人不值。”

    不用他们“窃”,我自己都感到不值。可是这样一来——“城外本县饥民又待如何?他们亦我之子民也,我亦他们的父母,怎忍不加赈济,任其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