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朝鲜往事5 (第2/3页)
面文献一再强调倭寇的胜利,并引用明人的记述为证。然而,明代记述该此战役的文献,多半立足于弹劾李如松,因而对于失败的情况有所夸大。因此,以上两国的记载都是有失偏颇,不可全面采信。
而朝鲜方面的文献,如《李朝宣祖实录》、以及柳成龙、伊根寿、李德馨等人的报告,大体上是接近事实的,或可采信。
李如松在此战役中的失误,不在于碧蹄馆战斗的失败,而是在于失败之后,应该迅速整军再战,而不是匆忙撤回平壤。由于明军平壤大捷和向京城进军等一系列策动,朝鲜南方各道的义兵与朝鲜政府军都积极响应,全力与倭寇作战。权栗率领的义兵曾一度战胜增田长政率领的倭寇并攻克幸州(距离京城不远),而李如松一退回平壤,失去了明军的侧翼保护之后,权栗成了孤军奋战,形势极为不利,因此他也只好放弃了幸州。
甚至当李如松得知幸州被攻克的消息后,亦后悔后撤太操之过急,忙又向开城派出军队。如果当时李如松继承坚持进攻京城,不仅会对义兵的战斗起到鼓舞作用,而且会进一步加深倭寇的困难,倭寇将更难守住京城。
倭寇入侵朝鲜之后的暴行,肯定会激起朝鲜民众的激烈反抗。因此,在同一时期,倭寇的困境更甚于明军。孤军深入的加藤清正部在明军攻克平壤的形势逼迫下,被迫于二月底撤退到京城驻防。而由于天气逐渐转冷和义兵活动进一步活跃,再加上倭寇战线过长,给养问题因为运输困难的一再加剧而越来越难以解决,同时士兵死逃亡事件也不断发生。
倭寇将领伊达政宗在其给母亲的信中说:“在这个国家里,人们由于水土不服,死亡相继。”
由此可知,倭寇的减员情况极大,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属于非战斗减员。
初入朝鲜时,倭寇数量为九万六千余人,当各队重新集结于京城时,只有不到五万三千人,减员四万三千余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
平壤战役之后,小西行长减员一万一千三百余名,只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