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错失良机2 (第2/3页)
但是,对于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来说,建昌城内的蒙古人投降,是最差、最不能接受的一种结局。
因为尽管皇帝陛下的心,有时候足够硬实,可对于已经选择投降的敌人,他的下一步策略就根本无法实施,他给何腾蛟的那一份密令,也就无从打开。
在何腾蛟离开京城、前往辽东军前效力之时,皇帝陛下将一个小巧的锦囊,并且告诉他,只有最后明军攻破建昌城的时候,这个锦囊才能打开。若是中间出现偏差,或是建昌城不是最后被明军所攻破,那么这个锦囊就不要打开,要原封不动地交还皇帝陛下。
而且这个锦囊一旦打开,一旦对蓟辽总督孙承宗宣示了圣旨,就要完全按照其中的旨意行事,若是孙承宗不能担此重任,何腾蛟就要在众多的总兵中间,寻找一名可以胜任的人选。
锦囊中的内容,皇帝陛下没有提及一字,何腾蛟也没有敢问及一字。可何腾蛟从皇帝陛下那从未有过的凝重神色可以看出,这绝对不是普通的旨意。
进攻建昌城的计划,何腾蛟与卢象升都是亲自参与制定,因此何腾蛟非常清楚,明军的策略,就是以围攻建昌城为诱饵,迫使皇太极分兵回援,若是皇太极回援的兵少,那就尽力予以歼灭,若是回援的兵多,那就算是达到了大明目的,围攻建昌城的部队完全可以选择撤退,回去固守宁远城。
若是皇太极恼羞成怒,矛头转向宁远城,大不了再重演一番宁远城攻防战罢了。
因此,至少在开始的阶段,明军对建昌城的策略,就是采取围而“小打小闹”,最大限度地消耗蒙古人的实力而已。
但是,君臣几人推演了数番,都没有得出皇太极大规模回援的结论。
最大的可能,就是皇太极派出小规模的援助。对此,明军的策略非常明确……全部吃下。
其实,对于明军来说,这种情况是最为凶险,因为届时建昌城内的蒙古人很可能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