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4章 总参雏形2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44章 总参雏形2 (第2/3页)

文人,但天赋异禀,明史载:“象升白皙而臞,膊独骨,负殊力。”天启二年(1622年)高中进士,天启七年即任大名府知府,是年他刚刚二十七岁。

    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的大名府可是赫赫有名,而卢象升能够以未满三十的年纪就荣膺重任,所凭藉的可不仅仅是后台或奥援。不管在哪一世,皇帝陛下相信,“站队”之说绝对确有其事,可若是扶不起的阿斗,也绝对得不到重用。因此,卢象升能够坐上大名府知府的位子,本身所具备的才干,也得是可堪重用。

    而难能可贵的是,在他任大名府知府之初,阉党尚未崩塌,许多地方为了谄媚魏忠贤,纷纷为其建造生祠。大名府也有官员倡议筹建,请卢象升参与,遭到他的严词拒绝。在大名府知府任上,他平抑了多起冤狱,严惩了恶霸、贪官,吏治为之一新。

    相比卢象升,何腾蛟不仅要年长八岁,而且也只是举人出身。

    他表字云从,是贵州黎平府人。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贵州乡试。由于父亲去世,家境中落贫穷,腾蛟“苦乏资斧”,犹豫很久,幸得书店李静溪先生解囊相助,他才得以启程跋涉赴省会试,并且成功考取举人。

    踏入仕途之后,他初任山西榆次县教谕,后历任山西介休、汾阳等县县令,现在河南南阳任知县。

    此时的河南南阳,“土寇”作乱不止,百姓啧有烦言。何腾蛟采用“剿抚”的安民政策,曾亲自单骑往抚降敌,使四境得安,百姓也得以安居。

    也就是因此,皇帝陛下才知道何腾蛟这个名字,与大脑中的那个印象,完整地复合到一起。

    皇帝陛下是尽快将这两人调到自己身边,先将自己的设想、意图对二人灌输,让他们领会大意。至于具体实施,皇帝陛下就打算完全交给他们二人,需要多少人手,如何建立组织架构,统统由他们去操心。

    当然了,开始阶段不可能大张旗鼓、大肆铺张,皇帝陛下的目的,就是先搭起架子,人手开始熟悉操作流程。一俟真正需要之时,也省却了由生到熟的过程。

    暂时让两人在兵部同为一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