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总参雏形1 (第2/3页)
起。
而对付山头流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杀,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可这又岂是为政者、上位者可轻言及的。若真是到了那种地步,那些为政者和上位者就要仔细考虑,自己此前是否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另外一种办法,就是用,去其顽劣用之所长。这才是为政者、上位者应该采取的策略,也是展示为政者、上位者雄才大略的地方。
因此,那一直存在于纸面上的编练新军的计划,看来是不得不提前实施了。或者,部分实施。
不过,好在开始的阶段,数量不会很多,所需用的资金也不会多么庞大,稍微挪借一些、提前预支一些,应该就可以满足。
要说到编练新军具体的实施方略,即便皇帝陛下有着近四百多年的见识,恐怕也要主动让贤了。
这让皇帝陛下都要主动让贤的人,自然无疑就是徐光启。
徐光启可是这一时期的大家,前面曾经提及,现就不再赘述。但他的“以农业为富国之本,以正兵为强国之本”的治国方针,实在不容轻忽。
早在刚刚被选考为翰林院庶吉士时,徐光启便在《拟上安边御虏疏》中提出了“设置险阻、整顿车马、储备军事器械、打造将帅之才、训练戎卒、严格制度、赏罚分明”
但他虽然提及了上述各点,可也认为这些都不过是“世俗之谈,国家的想法”,是最起码的条件。
他御敌疏的中心内容则是求精与责实。一旦求精,就有深谋远虑的人互相学习,不随时间逝去;一旦责成事实,就会忠君**国之士为国家考虑,十倍于贾谊也未尝不可。
徐光启还大力宣扬管仲“八无敌”,那就是材料、工艺、武器、选兵、军队的政教素质、练兵、情报、指挥。另外还有晁错的“四预敌”,即为器械不利、选兵不当、将不知兵、君不择将”。
做到“八无敌”,即可无敌于天下,如果是“四预敌”则兵无不败。
对于这些古代先贤传承下来的人文精华,皇帝陛下是姑妄听之的。原因就是世易时移,千年前先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