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3章 总参雏形1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143章 总参雏形1 (第1/3页)

    载舟覆舟之说,甚至就连那一世的小学儿童都已经耳熟能详。再加上几百年之后,那些什么“德先生”、“赛先生”神马的,灌输之后,肯定能够起到一些作用。

    因此,在凤翔县开始招抚流民伊始,皇帝陛下特意强调要“兵不血刃”。

    当时洪承畴等人甚是不解,“这等刁劣之人,正要以雷霆万钧之势令其胆寒,以一颗颗血淋淋的头颅令其心怯,否则朝廷法度岂不成为儿戏!”

    相信持有此种观点的,肯定也是大有人在。

    但是皇帝陛下却不是如此认为。

    大明王朝弄到如今风雨飘摇而又摇摇欲坠的局面,除了朱家皇室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之外,该当承担责任的也还有很多,该当杀头的也绝对有。如果要将该杀之人统统罗列出来的话,恐怕还不是一个小数目,名单应是长长的一大串。可是,皇帝陛下相信,这些为生活所迫而铤而走险的流民,绝对不在这个名单之中。

    可是,皇帝陛下也知道,只是温情脉脉,只是温温然煦煦然的说教,肯定也不是治理一国之善法。

    “不教而诛谓之贼”,总要事前讲清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做了就要吃板子,哪些事情做了甚至还得要杀头……如此也不敢保证每个人都能服从教化,因此,朝廷也还要准备好一些手段,好对付那些“教而不化”者。

    反正皇帝陛下的心里非常清楚,从山头上下来的这些流民(姑且以山头流民称之),与早前那些即使穷困也苦守家乡、后来参与朝廷赈灾的流民(姑且以田间流民称之)相比,两者本质上是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的。

    山头流民若是以极少的数量、以分散的形式掺和到田间流民中间去,在“河蟹”的气氛中,或许能够被同化,或许因“氛围”不足而保持暂时的“低调做人”。可若是掺和的数量大一些,或遇有内部的或外部的风潮发生,一切就都不可预知,局部的局势失控也就在所难免。

    简单一句话,只要是有可能的情况下,就不要将这些山头流民与田间流民混杂到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